雖然美國不停穿梭在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希望能盡快達成雙方停火,美國也能從中得到烏克蘭的礦產以做為戰爭投資獲利,但俄羅斯似乎另有盤算,俄羅斯持續在烏克蘭推進,在烏東和烏南取得更多斬獲;烏克蘭痛批莫斯科當局拖延戰爭、散播恐怖。川普的「一天停火」承諾未能實現,反映其外交模式有三重缺陷:過度樂觀評估個人影響力、忽視地緣政治複雜性、缺乏連貫戰略。短期來說,美國的調停威信因協議跳票而受挫;就長期而言,若川普未能調整策略以平衡俄烏核心利益,此類挫敗可能進一步侵蝕其全球領導地位。
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的俄烏停戰協議面臨多重矛盾與現實挑戰,儘管美國試圖通過局部停火建立互信,但烏克蘭對俄羅斯的動機強烈質疑,俄方也未被證實遵守協議承諾。川普政府提出的「30天能源和基礎設施停火」協議,表面上為緩解人道危機,但實際執行中,俄烏雙方均指控對方違反協議。例如,烏克蘭報告俄羅斯在協議達成後仍發動大規模無人機攻擊,造成平民傷亡;俄方則宣稱攔截烏克蘭無人機,顯示停火缺乏有效監督機制。此外,俄羅斯在協議中附加條件(如要求烏克蘭停止動員、西方停止軍援),實質上是迫使烏方單方面讓步,進一步削弱協議的對等性。
俄羅斯將停火視為爭取時間的工具。克里姆林宮在聲明中強調「消除危機根源」(如北約東擴)的必要性,並要求美國施壓烏克蘭接受俄方條件,顯示其核心目標未變,即通過停火換取西方鬆動制裁,並鞏固佔領區的控制。例如,黑海協議中美國承諾協助俄羅斯恢復糧食出口,被視為對俄經濟利益的讓步,但未觸及領土歸屬等核心問題。
川普的調停策略以「局部利益交換」為核心,例如通過黑海協議換取俄羅斯軍事克制,並改善美俄關係。此舉雖有助緩解全球糧食危機,但被歐洲批評為「犧牲烏克蘭利益」,可能動搖北約內部團結。此外,美國將協議視為外交成果,試圖轉移國內對經濟問題的關注,進一步凸顯其戰略優先級。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雖曾公開表示「信任川普的強勢作風」,但隨戰事拖延,其態度轉趨謹慎,強調停火需以「安全保障」為前提,並直言「一天結束戰爭不現實」。歐洲國家則擔憂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可能犧牲烏克蘭利益,例如要求歐洲分擔軍援責任,此舉被解讀為試圖降低美國介入成本,而非真正解決衝突。
川普的調停威信因協議跳票而受挫;長期而言,若未能調整策略以平衡俄烏核心利益,此類挫敗可能進一步侵蝕其全球領導地位,甚至助長「美國影響力衰退」的敘事。然而,川普支持者仍可能將僵局歸咎於「官僚體系阻撓」或「盟友不配合」,從而弱化國內問責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