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提籃假燒金 張俊明

台灣政壇近日一場喪禮,竟成為政治角力的縮影。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父親柯承發於上月病逝,柯家於3月10日在新竹市生命園區舉辦告別式,藍綠白各方政要齊聚致意。然而,最受矚目的,卻是總統府原有意派代表弔唁,甚至送上總統賴清德的花籃,卻遭柯家婉拒。
柯文哲因「京華城案」遭收押,民眾黨及柯家人皆認為此案是政治迫害,指控綠營以司法為工具,試圖扼殺柯文哲的政治未來。如此背景下,賴清德送花籃的舉動,無論是基於禮節,或是刻意營造風度,對柯家而言都顯得格外諷刺。因此,柯家拒絕花籃,不只是私人選擇,更是一種政治表態。台灣有句諺語「提籃假燒金」,用來形容虛偽的作態。當賴清德政府一方面將柯文哲送進看守所,另一方面卻又表現出弔唁之意,這弔唁的花籃如「提籃假燒金」的寫照,不但未能讓柯家認同為彰顯禮節,也讓外界加深對其政治操作的質疑。
柯家的拒絕,等同於將賴政府的「政治善意」戳破,使得這場弔唁事件成為一面照妖鏡,映射出台灣政治文化中的虛偽與矯揉造作,台灣政壇早已習慣以「禮貌」包裝權謀,然而,當民眾已對政治操作洞若觀火,任何過於刻意的「和解」或「關懷」,反而可能適得其反。柯文哲的父喪,原是私人哀慟,卻在政壇角力下成為一場象徵性的對抗。民進黨政府若真有心想修補關係,別僅透過花籃進行象徵性的「善意表達」,而是應該思考如何讓司法回歸公正,否則無論送出多少花籃,也難以換回民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