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星光指引醫學之路 慈大醫學生感恩無語良師

慈濟大學7日舉辦113學年度大體解剖學課程無語良師人文典禮,醫學系和學士後中醫學系學生,以滿懷感恩之心送別教導他們一學期(113第一學期)的無語良師。學生一筆一劃描繪出老師的面容,就如他們在老師身上劃下的每一刀,將老師的無聲教導烙印在心裡,他們以「星星」比喻老師,老師就像夜空中的星辰,指引他們行醫之路,而他們也如追星者,學習老師的精神。
由靜思精舍師父引禮,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陳宗鷹副校長以及醫學院師生,雙手合十送別老師最後一程。慈濟大學擁有全台最充沛的大體解剖教育資源,學校透過完善的人文典禮,讓家屬放心將親人奉獻給醫學教育。典禮前一日,師生前往火葬場清掃,以提供無語良師與家屬一個乾淨的告別場所。
感恩追思典禮由111級醫學系三年級與113級後中醫學系一年級的學生共同籌畫,早在去年12月底即開始準備,他們精心製作影片,從家訪,課前準備,學習過程,乃至於課後打掃等,向家屬展示他們對老師的珍惜與尊重。感恩追思典禮上,同學也準備了多首歌曲和表演,伴隨著優美的樂曲,螢幕上出現老師肖像,熟悉的面容一一呈現,家屬們動容不已,手繪老師圖像的醫學系葉伊恩同學說:「當我畫著每一位老師時,我心裡想著如果家屬看到可以很開心的話,我也會很開心。」
對醫學生而言,大體老師是生涯中第一位「病人」,尤其與教科書不同,每一個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透過真實的學習,才得以深入了解人體結構與奧秘。後中醫學系賴佑昇同學說:「無語良師對我來說,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無私的燃燒自己,無聲的照亮我們的方向,未來在行醫道路上我會好好努力。」他更希望有朝一日,無語良師能自豪地說:「這是我的學生。」
回憶起上學期初次解剖經驗,醫學系高詩庭同學說:「第一次要下刀時,因為完全沒有經驗,遲遲不敢動作,但解剖老師鼓勵我們,在老師身上做錯了,未來在病人身上就會減少失誤。慢慢的我們愈做愈快,也明白照顧病人是需要膽大心細。」
典禮上教務長謝坤叡致詞,醫學的教育需要很多人的成就,無語良師不僅僅是在知識技能幫助同學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態度及精神,在學生學習歷程上起了關鍵的影響,期勉同學不要辜負老師的期待。113學年大體解剖學課程12位無語良師為楊昆周、林秀美、劉德業、莊明琴、葉金龍、李美玉、劉山碧、劉菊英、簡志仲、陳美如、林舜裕、周秀枝。
簡志仲老師的女兒簡嘉欣表示,家人都不避諱談生死,父親成為大體老師,全家都感到驕傲,父親很喜歡跟年輕人一起,也是桃園區慈青合心幹事,簡嘉欣也勉勵學生:「在從事醫療行為時,先照顧好自己的心,成為一位同理病人和家屬的好醫師。」
靜思精舍德宇師父開示,這堂課學生不僅學習了知識,還學到感恩、尊重、愛,這些價值讓他們在未來面對考驗時,可以更有智慧去做決定。
透過這場由學生親自籌劃的感恩追思典禮,家屬們看到學生真情流露的表現,感受到學校和學生的用心,也期勉學生們延續這份對老師的尊敬,未來行醫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