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川普變臉 台灣應謹慎以對兩岸局勢

美國總統川普多次要求台灣應該交保護費給美國,卻又不肯保證會出兵保護台灣,他要烏克蘭千礦產協議,卻又不肯提供俄烏停戰後的安全保證協議,川普這樣的做法是否讓人懷疑他的誠信,以及美國是否真的有能力維護世界和平?賴清德台獨政權應該謹慎維持穩健的外交政策,避免採取過於激進的行動,以免激怒中國大陸或讓美國陷入兩難,而使兩岸陷入戰爭火海。
川普的外交政策常被形容為「交易型」或「美國優先」,他強調美國應該獲得更多實質利益,並要求盟友承擔更多責任,這包括軍事費用分攤等。例如,他曾多次批評北約盟國「搭便車」,要求他們增加國防開支,並對台灣等盟友提出類似的要求。
如果美國要求台灣支付「保護費」,但又不明確承諾在危機時出兵協防,這可能讓台灣對美國的支持力度產生懷疑,甚至可能導致台灣在國際關係中更加孤立。在烏克蘭問題上,川普曾被指控將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與調查政治對手掛鉤(即「通烏門」事件),這進一步損害了美國在國際上的道德領導地位。
美國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仍然擁有強大的軍事、經濟和外交影響力,但其維護世界和平的能力和意願正在受到挑戰。當前美國的軍事實力仍然是世界第一,但其全球影響力正在受到其他大國(如中國和俄羅斯)的挑戰。同時,內部的政治分裂和經濟壓力也可能削弱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
川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顯示出一種內向型的外交思維,更多地關注美國自身利益,而非全球秩序的穩定。這與二戰後美國長期扮演的「世界警察」角色形成了鮮明對比。川普的言行對於美國的國際形象和誠信造成了一定損害。當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被認為不可靠或缺乏長期承諾,盟友可能會尋求其他選擇,甚至可能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例如,歐洲國家在川普執政期間加強了內部合作(如歐盟的防務整合),以降低對美國的依賴。
美國對台灣的支持雖然沒有正式的軍事同盟,但基於《台灣關係法》(1979年通過),美國承諾向台灣提供防衛性武器,並表示任何改變台灣現狀的行為必須和平解決。《台灣關係法》雖然沒有明確保證美國一定會在台海衝突中出兵協防,但它為台灣提供了某種程度的安全保障。
然而,川普政府在軍售、外交互動(如高層官員訪台)等方面加強了對台支持,但這些行動更多是基於美國利益,並不代表美國對台灣的長期承諾有實質性改變。因此,台灣雖然可以相信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會提供支持,但這種支持的深度和範圍仍然取決於美國的利益和當前的國際局勢。
由於台灣對美國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價值極高,美國短期內不太可能放棄對台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承諾並非無條件的。如果台灣採取過於激進的行動(如宣布獨立),可能會讓美國陷入更大的戰略困境,從而降低其支持力度。台灣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美國,因為美國基於自身利益和戰略考量,短期內仍然會支持台灣。但這種支持並非無條件或永久,台灣需要保持清醒認識,避免過度依賴美國,並強化自身實力與國際合作,以應對可能的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