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海鯤號一波多折敗材傷錦

潛艦國造計畫海鯤號潛艦泊港測試(HAT)和光電潛望鏡(光電桅杆)日前岸上測試出了問題,許多零組件被燒掉,損壞超出預期,因此4月海試恐將跳票。台灣的軍購與武器製造案歷史中,曾多次因為貪腐、政治干預或決策不當引發爭議,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國防建設,也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藍營立委質疑的是「海鯤號」預算一毛都沒刪除,就是希望能盡快完成海測、交艦。如果第一艘原型艦都做不好,憑什麼軍方還要一口氣編列未來總共2780億的7艘潛艦預算?這讓外界不免有貪瀆不當的聯想。
綠營每每對在野黨的監督,總是嗤之以鼻,強辯是在野黨幸災樂禍、見不得國家進步、阻礙國防發展,殊不知民進黨立委對軍火掮客的縱容、對採購弊案的遮掩,才是國家軍武發展最大的傷害主因。
在野立委質疑海鯤號的錢全都給了,軍方卻做不好、做不到,難道在野黨不用對未來的2780億元後續艦做強力監督嗎?審查預算,看緊民眾的荷包,保護屆時要下水測試的官兵,是立法委員的職責,如今還要被抹紅成「擋國防預算」,實在是毫無道理。
回顧拉法葉艦軍購案,在1991年,台灣向法國購買6艘拉法葉級巡防艦,總金額高達新台幣約700億元。交易中涉及多筆佣金與回扣,導致台灣國防經費大量流失。此外,案發後多名相關人士非正常死亡,案件至今仍有疑點未解。此案暴露了台灣軍購過程中缺乏透明度與監督機制,至今台灣軍多項購案仍然多充滿啟人疑竇的不合理之處,並且影響國際間對台灣的信任。
台灣在1990年代向美國採購愛國者飛彈系統,用以加強防空能力。部分批評指出,採購價格過高,且部分設備性能未達預期。此案更反映出台灣在軍購談判中的弱勢地位,尤其是面對美國時,缺乏議價能力。台灣長期面臨潛艦技術封鎖,無法從國外購買,於是啟動「潛艦國造」計畫,計畫中涉及技術來源不透明、成本超支與進度延誤等問題。近期「海鯤號」的問題顯示潛艦國造仍有許多挑戰,此類問題更可能削弱國內外對台灣國防工業能力的信心。
海鯤號的測試問題顯示,台灣在國防自主方面仍需克服技術與管理上的障礙,應加強專業監督機制,確保進度與品質。而過去的軍購弊案凸顯了透明度的重要性,未來應強化立法與監督,避免重蹈覆轍。除了依賴美國,台灣也應積極爭取其他國家的技術與支持,分散風險,提升國防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