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救人志願,生命貴人
聽到大林慈院大醫王的分享,即使是面對艱鉅困難的重症患者,他們還是用心守護生命,用愛搶救;真正「走入生命、搶救生命」,同時「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雖然現在科技發達、醫療技術進步,但是在個案分享時還是經常聽到病人將腫瘤放到很大了才要來就醫,那是為什麼?是因為沒錢。
儘管病人貧病交加,但我們的醫院總是來者不拒,絕對盡我們的力量來救他。雖然目前那位病患的療程還在進行中,但是看到他被救了,身體逐漸恢復,腫瘤也已經縮小,他很感恩醫師、護理師就是他生命中的貴人,這分溫馨的醫病互動令人動容。
平等醫療,來者不拒
人的生命平等,難以「數字」衡量價值,所以病患不分有錢、沒錢,來到我們的醫院都是平等對待;即使生了重病需要再昂貴的醫療儀器來救治,只要能真正發揮搶救生命的功能,那就值得了!
三十多年前,現在大林慈院這一塊地還是甘蔗園,因為雲嘉地區醫療缺乏,當時的衛生部長張博雅女士來到花蓮,表達希望慈濟到大林蓋醫院的期待。當時我告訴她,花蓮慈濟醫院的硬體設備才剛蓋好,軟體還在努力中,「我哪有力量可以再蓋一座醫院呢?」
記得她說,就跟花蓮慈院的規模差不多就好。但是實際走訪大林後,我心想,整個雲嘉南地區二百五十床怎麼會足夠?所以在決定建院後,我很堅持著大的空間、小的利用,一定要有五百床的規畫。
現在看來,當時的堅持是對的,如今大林慈院已是一所搶救生命的大醫院。如今慈濟有這樣的成績,感恩會員和委員當我的靠山、給予我膽量,只要師父說要做,大家都是「做就對了!」沒有第二句話。
現在看到醫院宏偉的建築物一棟棟拔地而起,每天早上從寮房看出去,看到太陽從地平面浮上來,金黃色的陽光照向這座甘蔗園中的大醫院,再回憶起過去,真的很甜,彷彿還能聞到甘蔗的味道。
人家說「家和萬事興」,在大林慈院的宿舍區裡,有醫生的宿舍、護理師的宿舍,眷屬的宿舍……一個個「小家」會合起來,形成一個「大家」,慈濟大家庭多麼的美。
每次來到大林,總是感到很溫馨、很甜,感恩大家合和互協,共同成就這一切!
(人間菩提20230802整理/洪淑芬)
【飲一杯智慧水】把歡喜帶回家
分享.釋德如|整理.釋德懋
「在這裡出家,需要什麼條件?」
一位五十多歲的太太,究竟是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看她滿面愁容、毫無生氣的樣子,德如師父如此想。
這位保有傳統婦女觀念的太太,自從嫁給先生後,侍奉公婆極盡孝道,視小叔、小姑為至親,不辭辛勞地為這個家付出。然而,她有一次因禁不住長期的勞累而病倒住院,卻無人前來照顧。這件事情,從此在她心中留下了陰影。
小叔在先生的公司上班,過著典型的「朝九晚五」生活。一天,他有意購買一棟房子,一向重視親情的先生,義不容辭地為小叔付了頭期款。後來,公司遇到了財務困難,先生請求小叔出售這棟房子。
雖然小叔遵從了先生的要求,卻將房屋款全部據為己有。由於這筆頭期款,是這位太太向朋友調借而來,因此她心中的不滿和委屈愈來愈深,對於先生的不聞不問更是感到憤怒,於是心結便日益加深。
那天,見先生的公司因周轉困難而四處調度,身為太太的她,自然感到心疼。她翻出舊帳,兩人因此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先生說:「妳要住就住,要離開就離開。」這番絕情的話,讓她無比傷心,甚至動了跳淡水河的念頭。
當想結束自己的念頭升起時,她又捨不得四位乖巧的兒女,心中突然想到:「我參加慈濟十幾年,還未到過花蓮!」於是,她連絡了向她收善款的師姊。
「我想要去『餵魚』。」來到師姊家,她開頭第一句便如此說道。師姊聽後,二話不說就帶著她一起去收功德費。見師姊未領工錢和車馬費,她感到既辛苦又浪費時間,於是當下就決定──我一定要回精舍看看!
這位太太向德如師父講述了她的故事,然後請求能在精舍住幾天。
在精舍,只要用心,處處皆可體會人生真理。在幫忙掃地時,她反問自己:「我有掃除內心的垃圾嗎?」德如師父為了解開她的心結,用心安排一位師姊帶她前往慈濟醫院當志工,因為醫院裡的一切,為苦難的人生做了最好的示現。其中三個個案,讓這位太太起了感恩之心。
一位阿媽生病住院,由媳婦照顧。──「我婆婆健健康康,不用我照顧,我應該感恩!」
一位先生長久病倒在床,他的太太正吃力地扶他起來。──「我與先生吵架,若先生氣得生病了,我豈不是要像這位太太一樣,照顧先生嗎?」
一位二十幾歲的太太,因高燒不退而住院,既無人照顧,且家中尚有二個年幼的孩子,而當兵的先生也經常打她,大伯又時常向她拿錢。
看到這些個案,這位太太心中的怨恨皆消。她明白了,人生平安就是幸福,只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已是無上的感恩。
當這位太太的先生和女兒來接她回家時,她說:「我知道該怎麼做了!我還能做很多事,我要去好好做慈濟。」她將歡喜帶回家,並去除了計較的心,留下滿懷的感恩!
(1996年9月14日)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述》──七覺支之「喜覺分」
喜即懽喜;謂心契悟真法,得懽喜時,善能覺了,此喜不從顛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
佛陀在世時,初出家的人,心念都不一定堅固,何況離佛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的心念可靠嗎?不只世間一切萬法不可靠,自己的心念也很不可靠,所以我們要非常謹慎地擇法精進。若能得到正法,合根基、合時機,根機能互相會合,就能得到法喜,這就是「喜覺分」。「喜」即歡喜,也就是心契悟真法得歡喜。但是有時候我們有心要求法,卻非常煩惱。若能認清愚癡的行為,才會去尋找覺悟的真理。
宗教教育千頭萬緒,在尋找覺悟的真理時,什麼樣的法才是無誤的選擇?在兩頭不得分明中,當然會有煩惱。若能在煩惱中得到真理,理可以合於事,事能合於理,事理圓融才是真正的道理。有理缺道也行不通,學佛就像迷路的人在找路,若能找到這條路,腳踩在路的起點,就會感覺到可靠,此時心可以安穩。在走路的方向,就能感覺到無歇息、精進的風光,也可以感覺到踏實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