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經藏演繹法相傳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這一回行腳,所到之處皆聽見慈濟人分享:過去的人生是什麼因緣接觸慈濟?在慈濟大家庭裡如何耕耘、如何互動?聽到大家的分享總是深受感動,每一位慈濟人都是人間的大藏經,不僅能啟發人心,更能帶動他人共創價值人生。

入經藏,演繹三千世界

這兩天在彰化體育館舉行《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每一個人就像是一片拼圖,按照自己隊組的穿著、位置,井然有序地站著或是坐在定點上,共同完成一個個小圓圈、中圓圈、大圈圈。這大中小三個圈,寓意「三千」,表達「三千世界」。當攝影機遠遠照向全場,人人在燈光下整齊動作,看起來是那樣的壯觀、那樣的美,真的很感動!
當入經藏開始,舞臺上大螢幕投射出實景畫面,那是慈濟真善美志工從空中拍攝佛陀的故鄉。看到了現在的牧羊女村,畫面又呈現出佛陀當年修行的過程,一度因飢餓、營養失調而暈倒,就在那個村莊,一位牧羊女將佛陀扶起,供給他羊乳糜,讓他補充體力。
佛陀慢慢甦醒,眼睛緩緩張開,心腦意識清楚,心境跟宇宙空間好像突然接上了電,心腦之光頓然開悟,天地宇宙間沒有一物不了然清楚……
所以才說「佛法」是涵蓋宇宙天地萬物的道理,而「佛性」則是人人本具的覺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一念心,對準方向利人間

佛叫作「覺」,覺悟的覺者,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反觀凡夫心迷迷糊糊,學佛之後,我們的心要一直調,調到與佛同方向,這不容易。
常常告訴大家要「顧好這一念心」,將這念心會合佛法道理,不讓它有絲毫偏差,這就是「學佛」。
慈濟人很有福,透過學佛,我們先把人間的方向調好;既然人間方向已經調好了,就要踏踏實實行走在菩薩道上。這一條菩薩道,就是讓我們一步一腳印,安安穩穩、步步精進;所以,一定要一個腳步提起,另一個腳步馬上就要跟上,步步踏穩前途方向。
我們的人生,要方向正確,殷勤精進;但是,若只是自修而沒有利益世間,這是獨善其身,不算精進,師父期待慈濟人要以利益眾生為方向,用心為人間付出。
現在的人間,很需要你、我、他,期待大家照顧好自我的人生方向,也要照顧別人的道心,菩薩道上彼此勉勵、相互提攜,這就叫作「法相傳」。
(人間菩提20230801整理/洪淑芬)

淺談轉念——從99個髮夾到諸子百家

文 顏莉|圖 曹雲淇
生活中有變化,原本是再平凡不過的事;而不平凡的是,你將採取怎樣的觀點與解決方式。讓我們先來說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看看自己從中可以得到怎樣的省思或啟發。


在久遠的從前,有一個富麗堂皇的古城堡;城堡裡有一位國王,他有七個女兒,這七位美麗的公主,每一位都是國王的驕傲,她們都有娟秀的臉龐和一頭烏黑亮麗的長髮,國王送給她們每個人一百個漂亮髮夾。
有一天,長公主發現自己少了一個髮夾,就到二公主那裡拿了一個;二公主發現自己少了一個髮夾,就到三公主那裡拿走一個;三公主發現少了一個髮夾,就如法炮製……就這樣,一直到七公主只剩下九十九個髮夾。


隔天,鄰國英俊的王子來到皇宮,對國王說:「昨天,我養的百靈鳥叼回了一個髮夾,我猜想,這髮夾一定是公主們的,而且應是其中一位公主。這真是一個奇妙的緣分,我很好奇,是哪位公主掉的髮夾呢?」
公主們聽到這事,再看到王子風度翩翩,每個人心裡都在想:「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啦。」國王請侍女數一數公主們頭上的髮飾,從長公主到六公主,每位公主頭上都別著一百個髮夾,一個也不差。當侍女們在數算時,公主們都非常懊惱,可是誰也不敢說真話。
「報告國王,七公主的頭上只有九十九個髮夾。」七公主向前走了一步:「父王,是我掉了一個髮夾。」話才說完,一頭漂亮的長髮就因少了一個髮夾全部披散下來,王子不由得看呆了,故事的結局就「很落俗套」的變成王子與七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這個童話故事有許多「消失的連結」或不合邏輯處,但寓言故事就是這樣,正因為這些無法自圓其說的故事結構,反而提供了想像、思考與啟發的空間。
一百個髮夾象徵著圓滿和完美。自長公主開始少了一個髮夾時,心裡不作他想,只想著補滿原來的一百個;六位公主都不假思索這麼做,只有七公主,不急著補滿這個空缺——這也象徵著不圓滿。
人生中總有遺憾或不完美,若能從內心接受它,想想自己所擁有的,而不是向外急於填補它,或許也能像七公主得到意外的幸福,或其他可能。生命不是每一步都能在我們計畫之中,變化球從天而落時,要如何因應,這才是「無常」帶給我們的磨練與啟發。
這個故事,很適合親子說故事時間。無論是刺激孩童發問或引發好奇心,或是老師家長引導孩子對於誠正信實的思考觸角,都非常益於親子互動,例如:
。國王為什麼要送那麼多髮夾給每位公主,送別的不行嗎?


。作為爸爸或許想要對每個人公平,但每個人喜歡的東西會一樣嗎?
。俗話說「送得好不如送得巧」,你喜歡的禮物是先討論好的或是意外的驚喜呢?
。七公主沒有去拿其他人的髮夾,原因可能是什麼?(筆者馬上可以想到三個)
。和英俊王子結婚的七公主,這樣就叫作「最幸運的人」嗎?
。你覺得「幸運」是什麼?


。為什麼六位公主在心裡說那個髮夾「是我掉的」,卻不敢大聲說出來呢?
。如果你有一百個髮夾,少了一個的話,你會怎麼做?
。別了一百個髮夾在頭上,好不好呢?你願意這麼做嗎?
。是否可以聯想到與這故事相應的成語?
現在馬上就告訴你一個。
有沒有聽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這句話出自《淮南子》,而《老子》第五十八章裡,也有一個為人熟知的句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兩句話都充分說明了同樣的道理。
所以,無論是遙遠不可考的西方城堡,或是西元前139年的中國史書《淮南子》,無論東西方或哪個朝代,這些富含哲學意味的寓言故事,都在讓我們學習接受無常、面對無常,通曉人生。
平日裡,要怎麼做才能使我們得意或失意,都能維持一個平穩的心情?或許可以常想上人曾開示的:「修行就是不間斷的、分分秒秒的自我醒覺」「過去是雜念,未來是妄想」,所以心寬念純的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就能減少很多自苦的感覺,而能好好的充實過一天,乃至每一天。

以智慧耳根 聽眾生傾訴

對應法脈:用大慈悲的眼根,觀天下眾生相;以大智慧的耳根,聽天下眾生聲
開示因緣:二○一八年緬甸雨季接連大雨,發生水災,慈濟人進行勘災及發放物資。
「以大慈悲的眼根,觀天下眾生相」,這麼多菩薩有同心同志的見解,我們看到那裡的苦難,由不得起大慈悲心,這就是大慈悲的眼根,觀天下眾生相。
緬甸這麼遙遠,四、五萬個家庭受災,要如何救他們呢?一梯次、一梯次的勘災與發放,合起來有四、五百人次,要有同一個看法和聲音,所以說大慈悲的眼根能夠觀天下眾生相。他們的苦,我們要發揮慈悲愛心去幫助他們。
「以大智慧的耳根,聽天下眾生聲」,如何去瞭解他們的苦呢?要用大智慧的耳根。因為我們到那裡,去聽他們的傾訴:「唉!過去我已經累債多少了,現在盼望的這一期收成已經泡湯了,下一期還要再去借。」耳朵聽,眼睛看,他們的環境、所住的地方,聽他們歷年來的辛苦,為他們分析。這就是我們聽法之後,身體力行展現出來的大慈大悲、大智慧。為天下眾生苦難的生活,我們去瞭解他們的心聲、去付出,告一段落了,大家心中都很歡喜。

緬甸水患後,慈濟志工發放豆種給村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