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改往修來共善行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說好話,教人度人

人生的自然法則,總是分分秒秒不斷過去。每天清晨睜開眼睛,今天的人生通通過得了關嗎?沒有人能預知。所以,我總是勉勵自己要把握現在,就如這一刻能與各位菩薩相見,我也要把握機會,向大家說聲「感恩啊!」
感恩你我同心,大家都自稱為「慈濟人」,擁有共同的「慈濟心」。這一顆心要做什麼?想什麼?方向又在那裡?我們的方向就是行菩薩道,每一位菩薩合心行道。
菩薩道,就是對人說好話、說法度眾生,也就是所謂的「修口德」。眾生要如何度?好話要如何說?如果是師父,我自己就「如是我聞」——將我腦海中想到的佛陀教育,以及我的師父給予「為佛教,為眾生」六個字,代代相傳。
隨著時間不斷過去,我很慶幸自己所說的都是真實話,天天都自我警惕,做人的價值就是真誠意;有誠意,誠之所至,才能夠啟發「德」。
「德」行之「得」,「得」就是得到,「德」就是道德。這條慈濟人間路,要在菩薩團體中歷練養成人格,方能得「德」,也就是人格的典範、生命的價值。
許多慈濟人時常分享:盤點過去的人生,犯錯不少,很慶幸進入慈濟後,開始行菩薩道、發揮關懷在人間。
慈濟人現身說法,懺悔自己過去所犯的錯誤,也許這分懺悔對臺下某個人來說是教育;臺上分享過去的錯誤,臺下聽的人也跟著懺悔:你改了,我也會改。這就是人教人、人度人,人人都是一尊佛。

識因果,改惡向善

看到大家這麼認真的入經藏,我心中充滿感恩。六十多年前,還未創立慈濟前,我便以日文一字一字慢慢抄寫《無量義經》;這個過程化盡了我的心血,是師父的法髓;因為《無量義經》對我來說猶如慧命,是生命轉化為智慧的重要關鍵。
《無量義經》指出,佛陀的覺悟來自於看見人間疾苦,人人離不開身苦病痛、生老病死。人生如何過?業障如何消?過去生的「因」是如何造成的?結了多少「緣」?是善緣還是惡緣?這都影響著我們這輩子的感受,而這個過程稱之為「識因」。
認識佛法後,既知「因」與「緣」,我們就要盡力去改變:改掉過去不良的脾氣,還要進一步說好話、付出愛,教人度人。聽法並且身體力行,才有辦法「轉法輪」。
(人間菩提20230726整理/洪淑芬)

【靜思在人間】我眼中的慈悲長者──張敏輝師伯
文.懿旖(新竹)

「慈濟人大難不死,張敏輝渡過一劫」斗大的新聞標題,出現在二○○○年五月三十日的南非華僑新聞報上。日前,張敏輝師伯將這張舊報紙的翻拍照片傳給我,因而和師伯通了電話,聽他老人家細細聽敘述當年的歷險故事。一時我彷彿成為大樹下津津有味聽著說書人講古的小女孩,感受故事中所散發出的慈悲與智慧。

曾經擔任南非慈濟聯絡處負責人的張敏輝師兄,於2000年5月28日在南非遭歹徒劫車。(圖片來源懿旖提供)

曾經是南非慈濟聯絡處負責人的張師伯,是人人口中的「張爸爸」,也是南非慈濟人的大家長。早年他把自己的住家提供出來作為南非慈濟聯絡處,當時還是慈青的我也經常到聯絡處幫忙慈濟事,把師伯家當成自己家一般自由出入。隨著非洲第一座靜思堂在二○二二年落座在南非約堡,張師伯這幾年也因年歲大了,搬回台灣,定居在台中。

豐原區張敏輝師兄(中)是南非第一顆慈濟種子,也是南非第二任執行長。回臺後把握當下做慈濟,一路走來三十多年,發願跟緊上人腳步,步步踏實做。(攝影李彥緰)

報導中描述了張師伯歷險的那一天,他開著小巴士到亞歷山大村落附近的大愛屋工地去巡視。當年夏季南非大雨不斷,許多貧戶的房舍被大雨破壞,慈濟決定在那裏建造五十六間組合屋幫助災民。就在抵達工地了解進度之時,忽然有一位年輕歹徒拿槍指著張師伯的頭,向他要車鑰匙。
張師伯發覺情形不妙,於是將褲袋裡的車鑰匙朝歹徒丟過去,沒想到就在這頃刻間,歹徒竟朝他開了一槍,拔腿就跑,夥同另一名歹徒搶走張師伯的小巴士逃逸。張師伯感覺到左臉頰上側熱辣無比,血流如注,後來才知道臉頰被子彈劃出一道五公分的深溝,就在左臉側和太陽穴之間。萬一距離差一點,子彈直奔太陽穴,命就不保了。

儘管歷經危險,張敏輝師兄助人的心依然堅定。(攝影林炎煌)

「有人問我遭遇這種事情,還要不要繼續救他們?」電話那頭,張師伯慈悲的告訴我,他不怪歹徒,想必他們生活得太苦,所以走歪路了。他感恩好在有做慈濟,才能重業輕受;他懺悔沒有記住上人說「濟貧要有智慧」,認為是自己沒有提高警覺。歷經這麼大的危險,張師伯助人的心卻依然堅定,他說:「當然還要繼續救,還有很多慈濟事要做!」

南非張敏輝師兄在靜思精舍巧遇莫三比克學子,勉勵學習中文,並相約非洲再見。(攝影顏婉婷)

這就是我認識三十年的張師伯,他總是帶給人溫暖又安定的感覺,渾身散發出撲鼻德香,是大家眼中老實修行的好典範。現年九十一歲的他氣色紅潤、身體健朗,還學會使用操作手機。他說從前在日據時代上學讀的是日文,後來是一個字、一個字翻查字典學會華文,現在用手機打字傳訊息都難不倒他,目前在台中參加慈濟的長照班,也成為同學中的楷模。大家心想:「年紀比我長都能學會,我還有什麼藉口學不會呢?」學習不落人後的張師伯一再強調:「還好有走入慈濟,可以學會很多東西。」

慈濟56周年系列活動,張敏輝師兄於2021年從南非回來臺灣,與上人師徒之間因緣深厚,做慈濟的心堅固不移,令人敬佩!(攝影李彥緰)

雖然高齡,但張師伯頭腦清楚,行動自如,自己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沒有障礙,目前仍持續參與慈濟事,不但在歲末祝福入法海演繹經藏,也把握每一次上人出門行腳隨師的機會,與上人親近敘舊。他好感恩上人總是對他很關心,讓師伯想起自己的小時候,備受阿嬤疼愛的他,也是這樣被噓寒問暖的呵護著。
師伯把他從上人身上得到的愛,擴散到每一個他認識的人。他經常主動關心法親家人,有時搶在颱風來襲前或是地震過後,在我還沒來得及問候他之前,他就搶先一步打電話給我表達關心。他是如此的用誠意關心著每一個人,因為他謹記著上人交代他「要多關懷慈濟家人」。對於上人的叮嚀與交代,張師伯從來都是拳拳服膺。
前些時候,早期的南非慈青們邀約師姑、師伯餐敘,張師伯風塵僕僕的從台中來到台北參加聚會。見到白髮蒼蒼、精神奕奕的師伯出現,內心實在好歡喜,更驚訝的是,他居然是背著慈青的背包出席。他笑說:「孫子的慈青背包沒在用了,我就把它拿來用。」上人教大家要愛惜物命,師伯做得好徹底。

南非慈青邀師姑師伯餐敘,張敏輝師兄背慈青背包出席,實踐上人愛惜物命的教誨。(圖片來源懿旖提供)

我連忙拉著師伯一起來自拍,快門按下去那一剎那,師伯說:「哎呀!我剛剛還來不及笑呢!再拍一次!」我被可愛的師伯逗笑了,快樂的說:「好,再一張!」於是在我的手機相簿裡,有了一張師伯慈祥笑容和笑得燦爛的我的合影。
相隔多年,南非慈濟大家庭再團聚的氣氛很溫馨美好,每個人都掉進了回憶漩渦,大家還一起在餐宴中比了《一家人》的手語歌,那是在貧民區發放前、慈濟營隊中,必帶動表演的一首歌。聚餐後的隔天,張師伯在南非慈濟家人的群組中,寫了長長的訊息:「我前天晚上睡不好,因為要去看大家。昨天晚上因為太過激動的高興,也是沒有好好睡,都是在回味過去在南非、慈濟的事情。希望年輕人的你們,好好的把握去為社會、為家庭付出。上人的大慈悲願,我們做為弟子的,時時勿忘記跟師父走。祝福大家平安健康快樂。」
張師伯的字字句句,就如溫柔的月光。曾經他用慈悲大愛,在南非的窮鄉僻壤辛勤耕耘,照亮黑暗窮苦的大地。如今九十一歲的他,依然走在慈濟路上,為年輕後輩做一個提燈引路的長者,繼續將溫暖柔和的光,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述》──七覺支之「精進覺分」

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講經,說盡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的大道理。城中五十位有身分名望的長者子深深感動,瞭解人生名利、地位都是虛幻,體會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所以互相鼓勵,棄俗出家。親友們得知五十位長者子發心出家,大家抱著歡喜心,辦一個供僧大會,邀請佛陀、僧眾受供養。應供以後,佛陀帶著僧眾,回王舍城外的耆闍崛山。出城途中,看到路邊一池污泥開滿蓮花,佛陀講了一首偈:「如人開田溝,接近大道邊,溝中生蓮花,香潔可人意。人有生死劫,凡俗茫茫然,智者要出離,作為佛弟子。」
回到耆闍崛山中,阿難請教佛陀,怎會忽然間講出這首偈呢?佛陀說:「多數人都是心念難斷,五十位初學比丘,入佛門不久,受了父母親友的溫柔親情,所以道心動搖,起了戀戀不捨的心態。」人心常常如此,發一分勇猛心出家,家人若再慇懃探望,或用利欲物質來富足,有時反倒妨礙了道心,無法斷情斷愛。佛陀知道這些人心不堅定,所以說出這段偈文,堅固他們的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