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中俄關係發展經濟重於軍事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及歐盟發動對俄羅斯進行了「去國家化」的聯合制裁,俄羅斯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空間都受到極大的打壓。在此背景下,普京5月份訪問中國大陸,6月訪問北韓朝鮮,以及隨後訪問越南,都是為了拓展俄羅斯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空間。另一方面美、日、韓、菲軍事同盟拉攏台灣入陣與中國大陸對抗,也催化了中、俄、朝鮮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即使未來俄烏戰爭結束,普京治下的俄羅斯也會遭到美西方的長期圍堵、打壓和清算。因此,俄羅斯已經放棄了與西方恢復關係的幻想,反而可能在亞洲尋求一個全新的核武軍事聯盟與之對抗。
普京訪問北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普京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簽署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金正恩表示:「目前世界形勢變得越來越複雜,變化也越來越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打算進一步加強與俄羅斯、與俄羅斯領導層的戰略溝通。」金正恩說,朝鮮「將無條件地支持俄羅斯的所有政策」。
根據俄朝兩國簽署的條約,其中一方遭受他國侵略時,另一方需要提供援助。普京不排除與朝鮮發展軍事技術合作的可能。金正恩形容朝俄雙邊關係提升至同盟水平。由此來看,俄羅斯與朝鮮關係即使還未到真正的軍事同盟水平,離此也只有一步之遙了。在當今世界體系中,俄羅斯和朝鮮都受到美國及西方盟友的多方制裁。俄朝提升雙邊關係,是在相互提供地緣政治空間,並擴大在經濟、技術和軍事方面的合作。如果俄羅斯向朝鮮提供軍事技術,無疑會與聯合國的制裁產生衝突,更不用說美國的制裁了。
俄烏戰爭中,俄羅斯曾發射了朝鮮製造的KN-23/24系列導彈,南韓也聲稱朝鮮向俄羅斯轉運了大量軍火,如果朝鮮冒西方之大不諱向俄羅斯提供了軍火,那麼俄羅斯會向朝鮮提供什麼回報呢?從朝鮮的需求和地緣政治邏輯來看,俄羅斯對朝鮮有很多的軍事合作選項,例如先進的戰機、導彈技術以及最讓人擔心的核技術等,都是西方潛在的懷疑對象。
受到美國等西方的長期圍堵,俄羅斯的東向戰略就必須趕快落實了,一是與中國大陸的合作,二是與朝鮮的合作。中俄關系是兩個大國的合作,兩國已經達成「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這與俄朝之間類似同盟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還有所差別。在俄烏戰爭中,中國已明確表示不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武器,中俄合作主要體現在非軍事領域,尤其是經濟領域的合作。俄羅斯與朝鮮的合作則有所不同,軍事合作可能會成為兩國合作的重要內容。
不過,中國大陸經過了四十多年主要面向西方的改革開放,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其持續發展仍然需要保持改革開放。朝鮮雖然仍然是個貧窮的幅員小國,但它已經擁有數量不詳的核武器。過去曾經是世界一極的強大蘇聯,則在解體之後萎縮為現在的俄羅斯。對中國而言,現在中國的綜合戰略利益已經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中國在俄烏戰爭中才恪守中立、勸和促談,這是符合中國戰略利益的正確選擇。
美國及西方國家過度解讀中俄關係,認為中俄會形成強大的核武軍事同盟,美國甚至千方百計誘使台灣加入其非正式的軍事同盟對抗中國,又是派遣軍事人員、又是銷售大量武器,這對兩岸關係未來的和解影響至關重要,過度向美、日傾斜,台灣反而更加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