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平等普濟覺有情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生活窮苦的人一旦遭逢病苦,苦上加苦,真的非常無奈!幸好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愛心人士,也就是人間菩薩為他們拔苦予樂,還復為說法。
志工菩薩擁有這樣的智慧,這在佛法來說就是「覺有情」。菲律賓人醫會志工發願要到尼泊爾參與慈濟的慈善援助方案,我真的很開心!天下眾生,不分種族與宗教,只要是與我們有緣,就會有人發心去援助,這真是功德無量啊!

聞聲救苦復為說法,有情菩薩行愛人間

菲律賓人醫會志工為貧病者施行手術,不僅幫助他們恢復了健康,同時也等於啟發貧病者的良能。那些被救助的人深陷在貧病之中,而我們懷抱著感恩心去助人,見苦知福並發揮愛心與良能幫助對方解除病苦,這就是有情的人間。
救人是一大功德,聽聞眾生受苦難,聞聲救苦是真誠之愛,而把握機會付出愛心,就是創造了生命的價值。我經常讚歎醫師是「大醫王」,他們不僅救人的性命讓人長壽健康,投入志工服務更是發揮愛的能量,人格之崇高令人敬佩!
我們都非常尊敬與感恩人醫會的醫護人員,還有其他發心的志工們,像是菲律賓實業家施恭旗居士,他不斷地提供醫療物資和儀器讓整個醫療團隊發揮更大的功能。此外,人醫會定期前往離島地區進行義診,應眾生之苦而前往解救,這是多麼崇高的精神啊!
對於那些長期處在貧病苦難中的人來說,也許很少有人願意接近他們,更別說擁抱他們;然而,我們的志工溫言軟語給予膚慰,真的是放下身段去愛護他人,也適時給予鼓勵和引導。這就是人間最有情的菩薩!

盤點生命自我肯定,延攬青年永續慧命

全球志工在各地付出愛心,只要大家做得法喜充滿,能夠自我肯定,這就很有價值了!我經常呼籲大家要記得自我盤點生命的價值,相信只要曾經付出愛心,就一定可以自我肯定,甚至得到他人的敬重。
看著全球這麼多志工發大心、立大願,大家在付出之後的歡喜與感動,我也隨之歡喜、感動與讚歎,這是我們共同盤點之後所肯定的人生價值。
對的事情,做就對了而且永不後悔,這就是自我肯定。我們有一大群志工,若能經常彼此勉勵就不會走偏方向,相信大家是以真誠之心在拉長情、擴大愛,請大家一定要堅持走下去。
(整理/明學)

【365天.天天靜思語】四聖諦──苦集滅道

佛陀初轉法輪,首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人生多「苦」,種種苦是「集」自人心無明、煩惱、欲念;既知苦的成因與源頭,就要收攝心念,用心修持佛法,從根本「滅」苦,歸向清淨佛「道」。
──摘錄自證嚴上人開示

落羽松步道(十二)
四聖諦──苦集滅道

世間苦集常會聚,救世之藥為佛法。佛陀悟道後最早傳授的真理:「苦、集、滅、道。」稱四聖諦,在鹿野苑為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
四聖諦說明佛法四種的真理──
一、苦諦:根據對現實的深刻觀察,佛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就是「苦諦」。說明世間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謂有漏皆苦。
二、集諦:人之所以有種種痛苦的根源,粗分貪、瞋、癡三毒,這就是「集諦」。
眾苦結集,最後,眾生的本心、佛性、智慧為無明所障敝。
三、滅諦:要想去除痛苦,就要消滅產生痛苦的原因──貪、瞋、癡,這就是「滅諦」。明集諦理,斷盡煩惱業,則得解脫。
四、道諦:是不是想滅掉三毒,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滅掉呢?不是的,必須要去修八正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道諦」。
「四聖諦」概括了兩重因果關係: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瞋癡,就可以避免痛苦,脫離輪回。
(整理、攝影/釋德懋)

【精舍大小事】聆聽與覺察
文 簡毓嫺(新竹)

「很多人對自己說了什麼話毫無自覺,注意力都放在聽他說話的人有什麼反應。但我已經習慣跟自己對話,怕說話傷到人,所以我才會很少說話,也慢慢說話,因為我得認真聽自己講了什麼話。我不知道聽的人會記住我說過的哪一句話,但最起碼,我自己要能清楚我曾說過這句話。」

德昕師父認為「說我所做、做我所說」,將心中最真實的感受分享出去,別人才易受感動。(攝影周幸弘)

在知客室執事,經常要與人說話分享。德昕師父說話慢,並習慣「反芻」自己說的話。由於童年的經驗,讓他深刻體悟到語言的力量,因為不當言語,可能會造成傷害。
對自己說的話負責。德昕師父奉行上人的教誨,「說我所做、做我所說」,將心中最真實的感受分享出去,別人才易受感動。一旦覺察到自己的分享陷入彈性疲乏,德昕師父會立即反思並從執事中,重新挖掘感動點。從這樣的自我覺察中,德昕師父領悟到「法還是要跟生活結合在一起」。

在精舍修行,德昕師父認為最難言傳的是智慧,因為智慧要從身體力行中去累積。(攝影江昆璘)

「上人說:『做慈濟就是要好好做人』。不只要做好人幫助別人,若沒有內修,只在知識上追求,心性上就不見得能有改變,如此便無法顯現德行。」在精舍修行,德昕師父認為最難言傳的是智慧,因為智慧要從身體力行中去累積。
「『修身養性、端正行為』是上人為『修行』二字下的註解。上人不說他發願救世,而是發願淨化人心,因為上人是從自己開始做起。」
在精舍這個大家庭,德昕師父感恩有開闊的空間可以學習,能夠發揮自己的良能,提升自我價值,而非局限在小家庭內。他舉例非洲的「黑珍珠」菩薩們很快樂,因為她們發現生命的價值是無限的。
「甘願做,歡喜受。學會如何去愛人,才是修福又修慧。」心寬念純的心性,在德昕師父那雙彎彎帶著笑意的眼睛裡,表露無遺。

【靜思在人間】枯山水 假中有真意
文.陳金國(花蓮)

靜思精舍上人會客室外的迴廊,是上人在百忙中,極為有限的散步空間。挨著迴廊邊的庭園儘管不大,卻「有山有水」。或問,不見山,何來山,不見水,水從何來?試想,若不識境中趣,又何來禪境?

「枯山水」為日本僧侶用於冥想的輔助工具,靜止不變的元素,有助於心靈的沉澱與專注的效果。(攝影魏淑貞)

一日,見到梁幹雄師兄正耙梳著庭園裡的細石。手中釘耙如同彩筆,在石頭邊和盆栽間,遊龍似地揮舞著;紋路條條分明,或深或淺,有作圓弧狀,也有一如的長線條,搭配得相當和諧細緻。一旁王譽潔師姊則負責修剪花木。
原來,這種庭園設計名為「枯山水」,緣於黃思賢師兄的建議,參仿日本的枯山水造景,在原有的空間,打造出不一樣的風景。
一句話,一分敬愛上人的心。梁幹雄與王譽潔這對同修開始上網學習「枯山水」。王譽潔表示,「枯山水」顧名思義是指「乾枯的景觀」或「乾枯的山與水」,所謂的「水」,通常由細砂石的線條來表現,「山」則使用大石頭呈現。
據說日本的僧侶造景「枯山水」,是作為冥想的輔助。他們選擇靜止不變的元素,有助於心靈的沉澱與專注的效果。

靜思精舍庭院樹木林立、綠意盎然,彷彿置身叢林,能讓人想靜下心來入座修行。(攝影廖文聰)

又一日,未見拿著釘耙的梁幹雄,卻看到陳偉賢握著一支細竹竿,在細沙上畫呀畫的。他融合在此景裡,頗有「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韻味。
我笑問:「梁師兄是拿釘耙,您怎麼拿竹竿?」
他一如往常靦腆地笑說:「梁師兄是重畫的時候才會用到,我是在維護,要將掉落的枯葉,一葉葉地撿起來,避免壓垮線條。」
陳偉賢提到,因為風會吹,落葉會飄零,所以大概只能維持兩、三天的光景,就必須重新畫一遍,重畫時會使用釘耙先將細碎石打平,再用釘耙耙梳。談及用心處,他也是透過網路學習而來。每當梁師兄請假時,就由他與同修陳麗雯師姊代班,但不論是重畫或撿拾落葉,都需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因為慢工出細活,急不來,這正是上人所說的「用心就是專業」。
聽了解說,我直覺地感受到「枯山水」帶給人「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感覺。心能造「枯山水」,也能造「假天下」,全在於這一心。但其實,最美的風景,還是來自於梁師兄等四位志工,因為心美,所以造什麼都美。

證嚴上人《三十七道品講述》──五力之「慧力」

「喜法臥安,心悅意清」,我們若能盡量捨離、避開無義的事,正視人生無常、時間短暫,轉而求精、求有義的事,不親近愚癡、追從賢善,就能躋身菩薩的行列,常常起法喜心。因為事事有義、事事從理,就能心安理得,所做的事有意義,豐富人生的道業,心就會常常充滿法喜,連睡覺也覺得很安然,理得心就安;若做了虧心事,連睡覺都會做惡夢;心中若是懷抱著愛,就會感覺到快樂、喜悅,常常都會很歡喜。
每一次開訪貧會議,我都會問慈濟委員們:「看看貧困、急難的眾生,你們每做一件事,都可以使他們得救,內心有何感想?」大家都會回答:「滿足、快樂。」人生不滿足是因為互相比較,覺得經濟不如人、能力不如人,常常有憂慮、不滿足的心態。走進慈濟後,親身去看那些貧而病、遭遇坎坷的人,把自己的生活與他們的人生比較,就覺得自己應該滿足了,因為還有力量來幫助他們;幫助後對方可以得救,付出的人也覺得很有成就感,「心悅意清」,當然就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