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風雲-清水溝溪﹝下﹞

全國獨一首創清水溝溪魚蝦保育區榮生會的心酸史〔下〕

後段提到鹿谷鄉清水溝溪的拯救活動如何開啟了第二春?,從保護魚,不只是不偷魚,民國七十年間,茶葉漸成為鹿谷鄉主要的經濟作物。清水溝溪兩岸的村莊,也紛紛種起鹿谷出名的烏龍茶,以前滿是林木的山坡地,逐漸開墾為茶園。

山坡地的水土保持於是受到考驗,以往清澈如洗的小小清水溝溪,如今在雨季多了不少山坡地流失的沙土,一波波採收茶葉的人,帶來了保麗龍盒、塑膠袋等不能分解無機物,最嚴重的則是,茶農用的農藥很多,除了隨雨水流失到溪中,部分農民把用完的農藥罐隨手拋到河 ⋯⋯等。
「現在清水溝溪的問題,已不再局限於禁止電、毒魚,也不是放流魚苗就可解決。」李大朋生前曾說:「許多事,不能再光憑一股熱誠!」參與榮生會籌備工作的許明宗老師舉例說,即使是放流魚苗,也得事先了解清水溝溪的原有魚種,以免放流外來魚種,破壞原來的生態。就像一場接力賽,年輕的李大朋接下了羅兆陵手中的棒子。雖然時間在推移、觀念在進步,但棒子的重量卻有增無減,因為此番有更多的村民成為「當事人」。

另外,事不關己,關己則亂!,「事情總是關己則亂」,當年李大朋主任說,和要村民不種茶、少噴農藥,或將農藥罐特別處理等相比,要他們去阻止別人電、毒魚可是簡單多了,老師們因此決定在勸導農民外,也實際挽起褲腳下溪做水質測定、魚種調查、農藥影響溪魚情形研究,想把清水溝溪的基本資料弄清楚,也才能實際告訴村民農藥對溪魚的影響。

這個想法,很快就付諸行動。當年初,曾新彰校長調職,新來的女校長何少華,得知此事,興趣不亞於曾校長,立即建議老師們合作進行,並擬好「清水溝溪生態資源調查暨公害防治研究計畫」呈報教育廳,做為學校未來三學年的研究重點。老師們不寂寞,何校長此舉一出,大伙更不敢等閒視之,立即與臺北科學教育館的曾晴賢和農業專家林秉東聯繫,希望未來三年,能得到他們的資料援助和工作指導。

大伙並分配起工作,教生物的曾平武做鳥類調查、水生昆蟲採集,學化學的葉錫崇進行水質測定⋯⋯;還選擇了十三個據點做魚種、居民排流之廢水情形調查,訪問據點附近的居民,了解往日溪中魚類,以便與調查結果比對。

這些技術性的工作,老師無法要求學生幫忙。瑞峰國中的同學也並不很明白,老師們為什麼老往溪邊跑。倒是由老師那兒,課外活動釣魚組的同學,知道抓到未長的魚蝦應放回溪中,大家對學校實行的垃圾分類也早習以為常。偶爾老師們在同學週記上會發現︰「 ⋯⋯雖然塑膠袋成本比紙袋低,但變成廢物後,塑膠袋的處理費卻比紙袋高。所以人們覺得民眾最好不要用塑膠袋⋯⋯」一類的文字。

後來,繼起者的希望之源,臺北市北安國中的學生,寫信給環保局長,為淡水河中的紅樹林請命。信中提到︰淡水河出海口垃圾堆積、河水汙濁,使得河口邊的紅樹林奄奄一息。紅樹林有保護河岸的功能,還可增加近海漁獲,它一旦不保,河口的魚蝦蟹也岌岌可危,因此希望環保局長設法救救紅樹林,緊接著,四月初臺中縣大里、太平兩鄉鄉民,因附近的三晃農藥廠,經常焚燒廢棄的農藥容器,造成惡臭,且對他們的抗議置之不理,就在國小老師黃登堂的帶領下,集合臺中縣其他鄉鎮,成立「臺中縣公害防治協會」,他們準備以更多人的力量,來防杜包括農藥廠在內的許多公害。

這只是最近發生的許多事件中的二個例子。的確有愈來愈多的人,關心生活環境,也能主動嘗試為環保盡些力。但無疑的,在民間自發保護環境運動史上,「清水溝溪」將留下重要的一筆,不單是因為首開紀錄,它的未來進展,更繫了許多繼起者的希望。

值得一提,李大朋老師在一項公務北上,不幸車禍身亡,大朋老師的一生,多在苦難中過日子,他生前的一些事跡,在筆者的記憶中,多己殘缺不全,為了「瑞峰」,我想把腦子裹僅存的印象,寫記下來,留作永久的記念,但一摸著筆兒,手就酸軟,還沒有寫出一字,竟悽惻欲絕,熱淚己長傾了,『白畫己經黃昏、歡樂不見蹤影、訴不盡的離情、解不開的憂悶、偏與時光添增。』,這樣的詩句時,筆者心情又覺得瀟灑,然而偏會流出點滴的清淚,這是怎樣的矛盾呢?

總之,你想一想,羅老師、李大朋老師的什麼想法使他們付出了時間、精神採取行動?文章中有一些繼起的工作?你願意成為一個繼起者嗎?想一想你能做什麼?桃芝災難的保育資料館,榮生會對保育資料館重建地擇問題,如何爭取地主無償提供,以利帶動開啟了榮生會的第二春,是地方的盼望,也希望現任理事長黃志彥的努力吧。

〔南投縣新聞採訪中心主任 陳良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