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減碳生活行動年—愛地球減碳植樹活動」於北港滯洪池舉辦,盼打造綠化又美化的生活環境。(記者雷琇雯拍攝)
希望北港滯洪池能成為新興景點 縣長張麗善盼加上北港朝天宮宗教觀光旅遊 吸引遊客
【記者雷琇雯雲林報導】「2023減碳生活行動年—愛地球減碳植樹活動」1日前在北港滯洪池辦理,攜手鄉親一起來種樹,共同打造綠化又美化的生活環境,希望滯洪池能成為兼具景觀、遊憩、運動、生態等多功能的新興景點,雲林縣長張麗善期盼加上北港朝天宮宗教聖地的觀光旅遊,吸引遊客駐足拍照打卡,讓「香客變遊客,遊客變常客」,不只在進香朝聖來雲林,平常週末假期也常常來雲林。
縣長張麗善指出,雲林縣政府2020年正式宣布啟動《啟動SDGs在雲林》,檢視縣政工作執行面向符合SDGs規範,以普世價值高度接軌國際,隔年發表第一本「雲林縣自願檢視報告(VLR)」,讓每項計畫工作都扣住永續發展SDGs,並舉辦「永續方舟,雲林先行」特展,呈現雲林永續糧食、生態、樂齡、科技的面貌,用具體行動落實永續環境讓「2030前進雲林」。
文觀處長陳璧君也說,雲林海角秘境除了「雲林版日月潭」宜梧滯洪池外,位在水林和北港之間的滯洪池,將成為植樹造林之後的雲林海角新秘境;加上水林開台第一庄、北港宗教聖地的人文底蘊,雲164線將再度聚焦亮點。
社會處長林文志表示,雲林縣政府將今年2023訂為「減碳行動生活行動年」,從今年3月起響應植樹節舉辦百人植樹活動,邀請鄉親「愛地球就從種樹開始」、『減碳生活行動就從種樹開始』。接著,縣府在每個月由各局處結合各鄉鎮市公所展開全縣種樹行動,山海連線到平原,按照不同環境、季節種下適合的樹種,綠美化社區村里,讓雲林的春夏秋冬展現風姿萬種、雲林才有的特殊色彩。除了美化景觀,在沿海地區還能發揮阻擋風沙及霧霾的效果,更能發揮降低溫室效應的功能,以符合SDGs15「陸地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防止土地劣化」、SDGs11「永續城鄉,建構包容、安全、韌性、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