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專業 慈大物治系赴廣島大學交流

暑假期間國際學術交流的好時機,慈濟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把握機會,在楊志鴻老師的帶領之下,師生一行六人來到日本廣島大學醫學部保健學科,與浦邊幸夫教授的實驗團隊師生進行雙向學術交流,並參訪廣島大學附設醫院的復健科物理治療部門、運動醫學中心。


日本廣島大學為全日本第一間四年制物理治療學程的學校,浦邊幸夫教授本身也是一名物理治療師,臨床職責與學術研究兼具的他,帶領實驗團隊主要進行體育選手的競賽表現分析,特別著重足踝、膝關節等下肢關節的解剖學及生物力學研究。浦邊幸夫教授也積極帶領學生,與國際間知名大學實驗室進行學術交流,過去也曾與台灣中國醫藥大學學術合作。


本次交流內容,其中一個環節為雙方展示近期的研究結果。廣島大學學生的實驗內容以解剖學和功能學的觀點出發,探討生物力學與肌動學相關的議題,舉例來說:對於大腳趾外翻在當地常見的族群,在行走時,用超音波成像出大腳趾周遭關節的活動度。此外,廣島大學積極對於身障體育選手的運動表現,進行生物力學上分析,例如:探討輪椅族群的羽毛球選手,在坐姿打球的姿勢下,分析肩關節角度的使用策略改扁之處;廣島大學學生也對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運用於下肢截肢患者的臨床行走復健之成效,提出一個模擬實驗,研究成果可以應用於臨床教學和治療。


慈濟大學師生則是展示慢性腳踝不穩定患者,在不同行走速度情境下的生物力學變化;也提出對於太魯閣馬松賽事的跑者,在物理治療的介入前後,對於症狀改變的不同之處。


慈濟大學師生們在此次的交流活動中,發現廣島大學學生彼此同心協力展示實驗內容,充分展示出一個實驗室團隊的運行模式。對於這樣的團隊精神有助於帶回學校,運用在自己與實驗室成員的互動上,讓團隊的學習和研究上可以合和互協。


除了團隊的實驗成果交流,兩校學生也分享彼此的興趣與未來規劃。發現到日本學生們都勇於挑戰,積極爭取機會走出舒適圈,去實踐他們自己的夢想。例如:廣島大學學生有馬知志想用他目前的研究成果,換取到慈濟大學當後博士學生的機會;也有好幾位廣島大學同學想用在廣島大學碩士班學位,爭取去東京、京都等大城市的醫院當臨床物理治療師。看到他們如此積極爭取機會學習,慈濟大學學生也自我反思,慈濟大學資源多元,且很多可以走出學校的升學管道、交流機會和補助、也有和許多業界企業談合作。


此趟交流並非只是雙方短暫的學習,日本廣島大學預計將在今年11月來到慈濟大學物理治療學系、花蓮慈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參訪,討論後續研究合作事宜,延續兩校之間的情誼。


物理治療並不侷限於台灣,世界其他國家因應醫療和預防保健需求,積極推廣物理治療。我們應該要把握在地的特色,努力發揮專業知識去幫助他人,一同讓大家了解物理治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