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原銘、張皓傑台中報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為增加民眾對水下文化資產的認識,8月25日在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海事三盟–考古、歷史、海洋科學」論壇,邀請多位跨世代的專家學者發表有關臺灣周遭海域沉船資料收集、船舶敘事、港口發展及水下文化資產出水遺物相關調查研究內容。本次論壇吸引逾百位對水下文資議題有興趣的民眾參與,與講者互動熱絡。
首先由中央研究院湯熙勇兼任研究員發表「以海洋戰爭為主題的初步展示構想—以廣丙艦沉船遺址與出水遺物為中心」,以1895年沉沒於澎湖將軍嶼附近海域的廣丙艦沉船及其出水遺物為例,構思海洋戰爭為主題的展示規劃,除了精心說明如何從沉船相關發現對照海洋戰爭的歷史脈絡,也對於將來有關單位籌辦相關展覽,提供建議與看法。
緊接著,由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施靜菲教授、美術史工作者王淑津女士發表「從貿易陶瓷研究看東亞與東南亞沉船材料的使用」,沖繩縣立藝術大學藝術文化學研究科博士生洪婕憶發表「澎湖群島早期漢人移民的考古學研究–再論轉運站說與逐步拓殖說」。這兩場主題聚焦於出水遺物–陶瓷器所透露的關於臺灣早期社會、經濟與文化方面的訊息,現場民眾也藉由出水遺物的發現更加理解早期臺灣居民的生活剪影。
接下來由國家海洋研究院傅瓊慧助理研究員發表「淺水域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技術初探」,探討調查技術如何改善在淺水域進行水下調查探測時所面臨的問題,提供在場聆聽之相關測繪公司、單位機構實務參考。
論壇最後壓軸的議題由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李其霖教授及碩士生黃子嘉共同發表「從歷年淡水地圖來看淡水港的環境變遷」,運用清末到民國時期的淡水地圖進行套疊,探究淡水港的環境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在場觀眾收獲良多,重新用另一個視角理解淡水之美。
本次論壇除了邀請相關領域的資深學者出席,也邀請年輕世代的碩博士生參與,跨世代一起集思廣益,開拓水下文化資產發展的不同面向,激發創新的見解。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也將持續辦理水下文化資產相關推廣活動,讓更多人認識海洋臺灣的豐富歷史與文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