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拔苦予樂富有餘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有些人的人生很美,有人卻認為人生是苦。其實,只要心態一轉、換一個環境,人生真的很快樂;若能家庭和睦、夫妻同修,那更是溫馨美滿的人生。
說起來,慈濟人都是福報區,人生很有福。許多慈誠(男眾志工)菩薩,他們過去是大公司的大主管,或是規模不小的企業家老闆;同樣的人生,他們發一個心、轉一個念,觀念翻轉過來,發揮生命價值成就慧命價值,這就叫做「智慧」。
大家用心在慈濟付出,每當為人拔苦之後,回過頭來自我感受到:幸好我有投入慈濟!幸好有幫助到這個人!我有福,好感恩喔……慈濟人雖然付出無所求,但是邊付出,其實就是「自我回向」——付出造福人群,回過頭來,得福在自己。
大家「知福」,就更要去「惜福」再「造福」。我們不能只是「說」,要真正去「做」;不能只是去「做」,還要做到有感覺、有心得。
這一條慈濟路,我們一路走來很快樂,曾經走過、心有感受,就要再與人分享,號召人人一起投入,做到讓人家「愛」——不是比較事業做多大,而是讓他人願意親近我們,才能帶動更多人一起和合付出。

人生價值,在於活用愛心助人

我每天都自我警惕,分秒都是慧命,期待大家也要把握生命,發揮慧命的價值。看到普天之下天災人禍頻傳,真的感覺到「現在沒有我不行」,期待大家也要有同樣的想法,不可輕易說老。
每天對大家講話,除了分秒記憶現在所要說的話,我總是不斷調整姿勢,坐得很辛苦;但無論姿勢如何移動,我要求自己,背挺起來、不能彎下去——這就是重視自己、尊重自己,希望做出一個真正可以被人尊重的形象,而不是去討尊重。
五十多年來,一路走來,其實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會,但是事情一旦接觸到了,我只是一心不亂,相信自己,話說出去、方向對了,做就對了,所以才能做得讓大家有信心,願意信任師父所說的話,「做就對了!」
人生的價值,就是活用愛心幫助人,期待大家把握因緣,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將這些好因好緣匯聚起來,就是菩薩道上生生世世的累積。
付出之後,感到很滿足、很知足,這就叫作「富有餘」;一路走來點點滴滴,都是我們生命的歷史,也是做人最有價值的地方。
(人間菩提20221208整理/洪淑芬)

上人及精舍師父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19920417;圖片來源佛教慈濟基金會版權所有)

【精舍大小事】傳承慈悲

撰文/徐翠苓(花蓮)

學佛,簡單來說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去除不好的習氣,增長慈悲心。
上人講述《法華經‧譬喻品》時,手札偈文告訴我們,慈悲、智慧是修學佛法的方向。「外修慈悲行,以善巧方便,為福德莊嚴;內修淨智慧,入群無染著,心思富無量。」
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增長慈悲心呢?
向典範學習,是一個好方法。

因上人不忍破壞原有的景觀,因此靜思精舍的朝山步道呈蜿蜒樣貌。(攝影李彥緰)

◎ 上人的悲增上

7月12日志工早會,德澡師父分享了上人與精舍師父的慈悲行。
2021年5月,全球新冠疫情嚴峻,印度疫情更是告急,重創當地醫療系統。印度靈醫會主席巴比爾神父(Fr. Baby Ellickal)號召二十七位神職人員及義工,還有十名司機及工人自願到醫院,協助醫護人員照顧染疫患者。
他們抱著犧牲自己的精神,進到醫院支援;在防護配備、醫療不足的情況下,進去醫院極有可能被感染。當上人得知這個消息,立即與宗教處海外組說:「不可以,不可以讓他們沒有機會出來,我們要盡心力,給他們足夠的防護。他們抱著仁德、慈愛,這一分充分的愛心、勇氣進去,希望他們歡喜、平安出來。」
這是上人的「悲增上」,看到眾生受苦,上人不忍、哽咽;而上人的「悲增上」不僅對人,對動物也是一樣的。「早期精舍有一隻只會嚇老鼠,不會抓老鼠的白貓,負責看管精舍收成的稻穀。白貓很仁慈,上人對牠也很仁慈。白貓生病的時候,上人囑咐師父們帶牠去看醫生;往生的時候為牠助念、釘棺木、送上山頭。」
這個故事,是德澡師父從一位老菩薩的口中聽來的,「這叫作『一禮款待』;不管是人或動物一視同仁,一樣以禮對待。」
上人的慈悲,對蚊子也是一樣的。

新冠疫情肆虐印度,使得醫療系統瀕臨崩潰邊緣。天主教靈醫會40位神父、修女及義工,走入第一線醫院照護病患,大家抱著只進不出的心願,前來支援班加羅爾的兩間天主教醫院。(20210425;圖片來源印度靈醫會提供)

德澡師父另分享早期榮董聯誼會參訪精舍的故事。有一次榮董到精舍參訪,上人看到他們的手被蚊子叮得紅腫,上人便交代大家:「蚊子是我們家養的喔,大家要幫忙養,不可以打牠喔!」
上人不僅對人、對動物慈悲,對植物也是一樣。
「佛經上說,菩提大道直,但是精舍的『菩提大道』(朝山步道)為什麼是蜿蜒的,大家知道嗎?」德澡師父自問自答。「因為上人不忍破壞原有的景觀。」

「除了在栽種龍柏的地方打開一個通道以外,其他地方的景觀都維持不變。就連大殿慈濟logo前面的一排樹籬笆,也維持原來的樣貌。」德澡師父說:「讓樹,一方面是上人對萬物的慈悲,另一方面是上人的念舊。因為這排樹籬笆是用特殊工法砌成的,而且上人俗家的母親(師媽)也參與其中。」

花蓮靜思精舍德慈師父於陶藝工作室做陶藝。(20080317;攝影謝枝祥)

◎ 精舍師父的慈悲

精舍師父在上人座下修行,學習著上人的身行典範,也在日常生活及執事中落實、傳承慈悲。
德澡師父回憶,有一回和德慈師父走回寮房的途中,在轉彎處有一盆枝椏突出的梅花,慈師父看到了,隨即將梅花盆栽轉了個方向。「如果有人不小心,這個枝椏一定會刺傷人的。」
慈師父也經常不著痕跡的幫助「陶慈坊」更生人,對他們疼愛有加;其中,吳紹民(已受證慈誠)便是最佳見證。
慈師父捨報當天,吳紹民眼中泛淚說著慈師父的慈悲,「慈師父對所有人都是平等心,不會因為我曾入獄而有差別待遇。」

靜思精舍常客(貓食客),眾生萬物皆有靈性,擇善而居。(攝影吳明土)

「慈師父捨報前,來看陶慈坊最後一眼,心心念念叮嚀我,脖子後面的瘤,一定要趕快去處理喔!他還時常叮嚀我,要懂得縮小自己,這樣才不會跟人起衝突。」
澡師父曾在「粉間」執事十個月。當磨好粉要落粉時,機器經常會產生靜電;因此每次只要有這種情況時,德晗師父希望自己一個人承受被靜電電到的痛,往往一馬當先:「這個我來。」
而德偌師父也是體貼入微。每當搬原物料時,看著嬌小的師父,他也總是說:「這個我來就好了。」
這樣的慈悲心,也可在德佺師父身上看到。有一回,消毒的酒精不小心灑在地上,德佺師父看到,馬上用自己的衣服,將地上的酒精擦乾。他說:「因為這關係到工廠的安全。工廠事大,自己沒關係啦。」
德澡師父主持志工早會的尾聲,分享一段上人的開示:「師父對弟子別無要求,只要求我的弟子人人是菩薩,人人都要成佛。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成佛,這是師父對弟子的心願。弟子要用很正確的心態,好好的接受。接受的法要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凡事要往正的方向。」
上人及精舍師父的慈悲令人震撼,點點滴滴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只要我們將上人的慈悲與法帶著走,記著上人對弟子的期待,相信人人都會是菩薩,都有成佛的一天。

雷公菇

文/釋德懋、圖/釋德修

春雷一響大地春回,前一陣子春雨綿綿,挾帶偶而的雷聲。
一日,趁著難得清晨沒有下雨就到園裡散步,巧遇錦雪師姊,她邀我一起尋「菇」,才知雷雨過後在樹下就會長「菇」,而我們要找的是「雷公菇」。
「雷公菇」又稱「雞肉絲菇」,此菇的菌肉撕開如雞肉絲,口感滑嫩脆甜。只要在精舍園裡尋獲,都會交給負責上人餐食的常住師父去料理。
不過,這一天,我跟錦雪在濕潤的土地上繞著園子一圈,只發現另外幾種菇,沒有發現「雷公菇」,兩人失望而歸,再待因緣。
結果,看看勘爸爸手上這兩朵雷公菇,香椿園摘的,從來沒看過這麼大的菇喔!勘爸爸很歡喜拿去供養上人!
見到這二朵,照顧香蕉園的園頭師父,也頗失望地說:「香蕉園沒半朵…..嗚嗚……」
注:不過提醒大家,不是所有的野菇都能吃哦,如果菌柄下方有粉狀物,或是色彩鮮艷,就有可能帶毒,在專家確認前,應避免碰觸或食用。

 

證嚴上人《四十二章經講述》─「戒」能防非止惡

很多人跟我說:「師父,請您幫我開智慧!」智慧不是求來的,必定要用定力,才能產生智慧。「定」要從哪裡來?就是要持戒。「戒」是防非,預防我們的錯誤。在家人若要成為佛的弟子,就要三皈五戒。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叫做「皈依三寶」。皈依三寶以後,就要守佛制定的規矩。做人要修做人的規矩,何況是當佛。規矩有很多種,基礎就是「五戒」;五戒是四眾弟子最基礎、最根本的規則,若能守五戒,日常生活中,絕對不會做錯事、說錯話、走錯路、犯錯意。
學佛就是要斷煩惱,沒有斷煩惱,就不能明心見性。每一個人的智慧,都跟佛平等平等,只是佛陀的智慧非常敏睿,因為他的心鏡不斷在磨、不斷在擦,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山河大地一切景象,無不收入在心鏡裡面。
佛陀的心鏡是這麼明朗,我們是不是也有同樣的一塊心鏡在?有。只可惜我們的心鏡惹了塵埃,被骯髒、霧氣染著,模糊了外面的景象。同樣的東西,照來五花十色、面目全非;若想跟佛一樣,能夠照徹宇宙真相,照出山河大地,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趕快擦、趕快磨,磨擦以後,還要好好保護。

尼泊爾藍毘尼花園園區,清澈的河水,有如明亮的心鏡,一切景象都能清楚照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