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高崇堯(中)與高雄醫學大學泌尿部醫師陳浩瑋(右二)帶領跨校跨領域研究團隊,共同合作開發「免開刀人工智慧尿酸結石預測系統」。(記者陳志昌攝)
【記者陳志昌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與高雄醫學大學組成跨校跨域研究團隊,開發「免開刀人工智慧尿酸結石預測系統」,突破以往診斷途徑,首創以AI系統事先迅速、精準預測,只需幾秒鐘便可偵測出因尿酸堆積造成腎結石的患者,及早投藥治療,免除開刀之苦,研究團隊除已獲得跨校聯合創意創業競賽奪冠,也在2023「臺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中展出,可望商轉上市。
研究團隊強調,此系統操作簡單方便,只需病患的簡單生理資訊即可檢測;利用AI快速分析,一秒運算不需久候報告,能快速找出尿酸結石精準治療;以非侵入式檢測方法,免拍X光,故無輻射健康疑慮。依據比例估算,每年可為全民健保省下台幣4億5千萬醫療給付支出。
高崇堯表示,研究團隊以機器學習方法建立預測模型,使用常規尿液和血液檢驗即可取得的簡單臨床參數,預測腎結石中的尿酸結石,準確率接近九成。此系統提供方便可靠的方法,在治療前即可區分尿酸結石與其他結石,便於對症精準治療。
陳浩瑋指出,依據醫療統計數據資料顯示,罹患腎結石的人口佔全球10%,相當於有6.5億人受腎結石帶來的劇烈腰痛、血尿,甚至敗血症和洗腎所苦,且台灣一年須花費台幣30億的健保給付腎結石醫療相關支出。腎結石的治療方法不外乎以震波或開刀處理,但其中有15%尿酸結石的病患可吃藥溶解,毋須採取昂貴又傷身的開刀治療。然而,目前臨床上只能憑醫師經驗,預測病人是否罹患尿酸結石,且開刀取出結石後才能確知成分,因此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手術和時間金錢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