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太平二和氣區入經藏 真誠諦聽合佛心

「入經藏的當下,也要把社區彩排的紀錄做好。」從4月底在臺中后里聯絡處,為全省企畫團隊錄製教學帶,就可看到一位高大的身影,他就是真善美錄影志工楊媽允。

十年一次大型經藏演繹,因疫情而延後兩年,2023年7月28到30日,將於彰化體育館舉辦。隨著演繹日期的推進,企劃種子團隊積極的修正動作、團練,人文真善美協助記錄,是一項神聖的任務。

身為錄影志工的楊媽允,不僅本身入經藏,他更發揮巧思,將釣竿改做手機伸縮自拍架,深入圖騰中,不會干擾到彩排動線。他說,透過鏡頭,發現從一開始演繹人員的不知所以然,到慢慢進入狀況,這其中種子的認真學習,把不會教到會。整個過程就如〈第八功德〉的不可思議,「種種方便令發心,信心即發令勇猛,守之不動令堅定。」他也期待自己能為這場經藏法會,留下完美的樂章。

經藏演繹的篇章中有位慈二代三十二歲的林建嘉,育有兩個孩子,媽媽洪麗香是太平二區協力組長,他在自家製紙箱廠上班,空閒時間就參與社區慈濟活動,如香積、浴佛、社區歲末祝福活動……,今年已報名參與見習志工培訓。

且承擔這次演繹的中區種子。林建嘉說:「四月五日在后里種子集訓,對於經文、手語都不懂也不認識,其實心裡很慌張。回到家,就先看經文,聽音樂和看教學影片學習唱誦,每個星期的種子團練,一步步學習過來。」

透過經文以隊形、肢體動作詮釋慈濟法髓,林建嘉才知道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脈絡。他自己也在練習中盡力幫助其他人進入狀況,而獲得歡喜心。

以前的他,脾氣不好,比較急躁,聽〈六瑞相〉時,「諦聽 諦聽 真誠諦聽法華經 真誠諦聽合佛心」,之後流水潺潺、鳥聲,讓林建嘉整個心平靜下來。

他說:「入經藏演繹後多了一分耐心,放慢腳步,有時間會想要多接觸一些不同的勤務,讓自己更了解慈濟。」他自認個性上的改變還不是很多,但至少心也較容易靜下來。他決定深入探進慈濟,明年報名培訓,也希望帶動更多年輕人認識慈濟,菩薩大招生。

二十年前嫁到桃園的楊佳惠,本身很喜歡學手語,她從手語入慈濟,參加大愛媽媽,也每個月為家人捐善款結善緣。

近幾年來因忙於家業,甚少參加活動。今年(2023)聽姊姊楊靜玫說,十二年一次的經藏演繹,有手語呈現。經姊姊鼓勵,楊佳惠把握難得因緣,珍惜兩姊妹攜手經藏演的好因緣。楊佳惠說:「上人常講『做就對了』,凡事不要想太多,對的事要勇於承擔。」

楊佳惠說:「看到大家的用心,覺得自己的付出仍然很渺小。但如果能藉由經藏演繹眾人的力量,讓世界能認識慈濟、了解慈濟,社會祥和安定,無災無難,還是很值得。」

而姊姊楊靜玫,在十二年前也錯失《慈悲三昧水懺》演繹的機緣,這次能和妹妹攜手同場,她非常珍惜。

楊靜玫也和妹妹一樣響應竹筒歲月,日存一善功德弘法利生。她說,救家園更是救自己,上人說的會來不及,地球的災難更是會救不完,源頭就是需要大家身體力行點滴做改變。

年輕組中的彭琬婷,也是來自慈濟家庭,她和爸爸彭賢彥、媽媽鐘妙理、哥哥彭鈺翔一家四個齊入經藏演繹。

彭琬婷受證後第二年,就加入音控學習。對於有肢體障礙常常同手同腳,加上工作類型需要體力,下班後回到家就累得不想動。經和氣組長蔣淑麗的深情邀約,她終於把握因緣。

彭琬婷生性較易緊張,她說:「有些師兄、師姊支援兩場至三場,但位置不相同,在不同場次會突然混亂。他們也不會因為這樣而退縮,真是佩服!而自己只參與一場更應努力學習。」為了克服心理障礙,回家多練習,盡量參與團練。

彭琬婷也常跟著父母一起訪視,看到一些關懷戶從手心向上變成手心向下,一點一滴,把愛心投入竹筒再捐出。她總會以這樣的例子,跟對慈濟不了解的會眾解釋。

爸爸彭賢彥也承擔種子,他是個嚴父,對孩子管教方式是,考試沒考一百分就打。但因緣接觸慈濟,他大大地改變,從嚴父轉變成百分百的慈父。他說:「十二年前入水懺,參加A組妙音了解齋戒是殊勝的好因緣,這次《無量義 法髓頌》和兩個孩子、師姊攜手入靈山大法會,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機會。」

彭賢彥看到企劃智庫種子,無怨無悔的付出,讓他更加緊腳步參加彩排演練,也幫助其他對手語比較不熟悉的男眾能順利了解,更有信心參加演繹。

一家人同師、同道要珍惜,彭賢彥說:「〈第三功德〉是敘述敘利亞內戰造成難民流離失所,也讓眾人了解戰爭的殘酷,人與人之間應該要合和。」慈濟在國際間為苦難者伸出溫暖的手,讓災民獲得幫助及膚慰,所以行菩薩道,就要走入人群,才能見苦知福。

入法、聞法,更要入群行法,彭賢彥和太太鐘妙理在家裡的庭院,成立環保點已經十年了,帶動社區環保資源回收分類,也把上人理念推動到社區。

鐘妙理說:「沒有錢的緬甸,一把米也能救人,緬甸民眾由個人,發展到一個村,到兩百個村莊一起響應,所以集眾之力量真的可發揮善效應。」

總之,這場大法會,未演繹就造成極大的回響,期待正式演繹後,讓人人更加緊腳步來投入,為這個社會盡一分善的力量,定能一生而無量。(文字:吳陳梅燕;攝影:賴榮堂、徐金生、曾富春、王秀吟、吳陳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