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北屯四和氣區入經藏 身心安住常在禪

「勇於承擔,不會的就學,做不好的,檢討改進。」身為2023年《無量義 法髓頌》第七場經藏演繹的總協楊麗華,身上背負著重責大任,她認為慈濟人不管身處哪裡,都是一個團隊,建立共識與培養默契,都需要時間磨合,總協就是努力扮演好布達訊息,溝通與協調的角色。
身為種子的廖金龍承擔了第一和第七兩場次的經藏演繹,他於2009年受證,但因忙於事業,參與活動不多。今年接和氣隊長,藉經藏演繹的殊勝因緣,他要好好把握,才不辜負上人給的法號「濟恆」,做慈濟要有恆心。
每一場演繹兩個半小時,要記歌詞、走位與動作,廖金龍甘願接受挑戰,對自己負責。「很有難度,不過,認真學,咬緊牙關就可以過了。」
女眾人數圓滿,男眾仍然不足十餘人,廖金龍、廖煥明和廖振清三人常討論,「還有誰?我們去家訪、做法親關懷,再邀邀看。」資深、年長者、最近有傷尚未復原、工作忙,還有很多個人因素而婉拒,他們盡力去邀約,希望大家把握因緣。雖然最後仍缺人,但其他場次的志工會來補位,讓演繹圓滿。
廖振清在東班第一列白衣隊伍裡,剛開始,因為右手腕發炎疼痛,纏著彈性繃帶練習。有時候前一晚團練的動作,第二天一覺醒來就忘了部分,還要背經文,又覺得動作與走位路線複雜,焦慮導致睡不好。於是本來想參加兩場,最後只有改變心意,只參加一場。
環保做十幾年了,六十三歲耐操有活力的廖振清表示,粗活沒問題,要記住經文和動作真的好難,「可能是我曾經腦部缺氧過,造成記憶困難。」經過兩個多月的練習,他用心、專注在第七場,現在唱誦與走位都沒問題,才能輕鬆地笑了。
資深志工洪妙禎承擔五年的和氣組長,她表示這次的演繹真的很複雜,2011年參加《慈悲三昧水懺》演繹讓她記憶深刻,這幾年體力退化很多,特別是髖關節痠痛的困擾。洪妙禎不斷為自己打氣,在每次排練時也一定會到,「今年若沒參加,以後更沒有機會參加,硬撐的話是還可以。」
在兩個八拍內移動到位的要求,對七十四歲的洪妙禎來說,是很挑戰的,她不失一向開朗的個性說:「我不敢跑很快,第一,腰不太舒服;第二,怕摔倒,有了年紀不能摔倒,要繼續做慈濟,安全第一,我記住自己的方向與定點,就能快一點。」


七十六歲的王陳春枝把握因緣參加這次經藏演繹,2011年那場《水懺》法會,因工作因素無法參加演繹,她不願再錯失機會。「自己學東西比較慢,但相信勤能補拙。私下能練習時間不多,我只有更加努力,這是一場莊嚴殊勝的大法會。」
她時時記住上人的慈示:「眼睛一睜開就是感恩,時時感恩、處處感恩。」感恩慈濟讓她有事做,做中得歡喜,聞法得法喜。
社區需要演繹女眾有三十八位,女眾的最後一個空位由王筱嵐補上。
「筱嵐,妳來入經藏,好嗎?」問了幾次,女兒都不回應,簡妙娟的心始終糾結,她真的很希望全家一起參與。「要怎麼開口?何時開口?不能太勉強,萬一筱嵐反感,可能斷了這條路。」一個多月來,這些問題反覆在腦子裡縈繞著。
六月中旬,有一天簡妙娟陪女兒外出,再次小心翼翼地問:「筱嵐,妳可以來支援嗎?」女兒點頭了。王明政感恩太太簡妙娟一個多月來的精心設法,他說:「筱嵐完成了大學申請,確定了學校科系,了卻心事,才敢答應。」一家四個人同入經藏。
經過排練後,王筱嵐發現演繹時間很長,要快速走位、變化隊形,比以往更複雜,其中一段「杉林永久屋」的動作,右腳向前一步,用力踏地,彎腰鏟土三下,反覆做三次,讓她聯想到,入學後也許會像慈濟一路遇到困難與考驗,除了有信心和毅力,學習轉念很重要,沒有克服不了的問題。
第二個慈濟家庭是賴宜妗全家,兒子戴孟群就讀慈濟大學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三年級,在期末考結束後,母親拜託他支援社區的大活動。戴孟群說:「一開始我覺得麻煩,可是又不想讓母親失望。」因為他六月中到八月中要留在學校做實驗,按規定每兩天要進實驗室一次,不能假手他人。
母子協商後,戴孟群對母親承諾,七月一日開始直到七月底,週末時間回臺中參加彩排驗收與演出。其實在這之前, 2022年,戴孟群也曾在線上跟著高雄的演繹學習,後來因為疫情就不了了之,在學校也有參加歲末祝福的臺上演繹活動,對於這些手語,他不陌生,所以還應付得來。
賴宜妗將演繹細流、影片及豆豆圖傳給兒子看,希望他回臺中之前先做功課。「原來我要參加28日和30日兩場演繹,實驗室的功課不能停,所以29日得臺中、花蓮當日來回。」既然答應了,戴孟群忘了早先想的麻煩,他說這是給自己學習成長的機會。
七月一日下午,戴孟群與父母親、妹妹全家四個人一起到彰化靜思堂參加「第三次驗收」,首次入列的他說:「看到頭髮斑白的師伯跟著走位、快跑、蹲……,他們投入的心力與時間比我要多上好幾倍,精神值得我學習。」
〈德行品〉偈頌文,「惡口辱罵終不瞋,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入經藏無非也在訓練人與人之間的磨合,唯有合和,才有辦法成就一個大法會,磨來磨去的過程中,才會把自己的稜稜角角磨平,楊麗華有很深的體悟,心中也有滿滿的感恩。
文:陳素蘭
攝影:李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