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潭子二和氣區入經藏 同心同道大圓鏡智

「入經藏是我們最大的福報,不是為慈濟也不是為上人,而是個人精進最好的道場」,潭子二區的慈濟志工鄭榮欽的說法,確實是大部份入經藏志工普遍的看法。

鄭榮欽十二年前也有參加《慈悲三昧水懺》演繹,從此改變他的一生。他說:「當時我還只是社區志工,入經藏需茹素一百零八天,我也因此由葷轉素。」入經藏後他參加培訓,因而投入做慈濟,一心一意不變異。

慈濟志工陳發財也是分秒不空過的精進志工,潭子區只要有活動,幾乎都會看到他的身影。這次入經藏,他除了承擔貼地標的重責大任外,還把配偶高麗華、兒子陳韋宏、小妹陳麗香、姊姊和姊夫,還有弟弟許添貴共七位,以誠以情鼓勵進來入經藏。

陳發財常說:「我其實會做,但不會說。」參與地標的勤務,他以一顆歡喜心接受任務,每次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後,總是感到滿滿的法喜,因為這是一場很殊勝的法會。

他太太高麗華去年(2022)受證,培訓時的手語演繹,她一直深記在腦海裡。高麗華說:「今年經藏演繹,從慈濟的緣起到五十七年後的現在,用另一種方式呈現,其實我覺得在演繹得當下,必須要靜心下來,才有辦法做到最好。」

慈濟志工黃世岳承擔種子,入經藏所有的隊形,還有動作,他都要事先不斷地復習,不斷地練習。黃世岳說:「我利用晚上下班後的時間來看逗逗圖,還要事先預習,也要參加種子的共修。」這些種子事先要做的功課,黃世岳不因工作忙碌而疏忽,他覺得身為種子的責任,就應呈現最好、最理想的給所有入經藏者來學習。

在指導團隊當中,他也很感恩每位志工的表現都很優秀,動作和定位都很到位。黃世岳說:「感恩這些志工能夠放下身段,讓我們活動團隊來調整他們的姿勢跟動作,達到更精湛的默契。」黃世岳覺得,承擔種子也是一種學習,最大的收穫就是慧命的成長。

陳發財的兒子陳韋宏,目前是慈濟的社區志工,參加入經藏很精進,下班直接到臺中慈濟醫院五樓參與排練,雖然時間很趕,他說:「聽到師姑們在講上人身體不好,我希望上人身體可以慢慢變好。」

原本要參加第二場補位的陳韋宏,因確診感覺吸不到空氣,四肢麻痺,只好作罷。他很無奈地說:「怎麼會這樣?我除了上班外,就是彩排,生活很單純,找不到感染源。」言語中透露出無法補位的缺憾,他說:「很多大哥哥承擔種子外,自己本身也要下去演繹,二十四小時除了工作、睡覺外,幾乎全身、心都投入在經藏演繹,有的甚至身兼三場。」對於這些「大哥哥」們奮不顧身地投入,令他驚訝也佩服,所以更打起精神把種子的角色扮演好。

常常跟陳發財搭檔出勤務的林裕程,兩人相處融洽,做起事來互相補位,情如手足,這次入經藏也不例外,貼地標亦復如是。林裕程並發願做候補地湧菩薩,就是三天八場演繹,若有C白的人缺席,他可以隨時補位,所以三天都要待命。

林裕程自認認「字」不多,更要比別人更用心、更認真。他說:「只要有一顆虔誠的心,任務一來就應有使命感、全心全意去學習,自然而然會由衷地用肢體表達出經文的法義。」他認為慈濟人修行的道心要堅定,不怕身累,只怕心志失去方向,不要受外界影響。

社區志工梁美雲曾經是家庭語言暴力的受害者,兩年前,慈濟志工在吊掛靜思語木匾的活動中,她的先生看到穿藍天白雲制服的志工,直接了當地說:「你們可以把我老婆帶去活動活動。」因她的身體一直有不適,志工常會去關心她,慢慢熟悉後也在這次邀她入經藏。

梁美雲說:「演繹當中有很多大動作,因為我的腳在痛,開蓮花的環節就有點擔心我右邊的腰椎撐不起來,幸好有師姊借我護膝,讓我很安心地跪。」她很高興認識很多善友,說說笑笑,讓她漸漸敞開心房。

會眾張玉玫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她也應邀參加演繹。今年(2023)五月浴佛前夕,兒子發生車禍,傷勢很嚴重,晴天霹靂的消息讓她百感交集,不過她還是依約出現在浴佛現場。

她說:「很感恩師姊一直鼓勵我參加如此有道氣的演繹,雖然這段期間剛好歷經家人的重大傷病,但經過一次一次的演練,讓辛苦難熬的心靈得到一遍又一遍的修復,家人也漸漸康復中。」

這場經藏演繹大法會,不只在社區志工造成極大的回響,就連多年的資深慈濟志工張國欽,也表示受惠良多。他說:「只要一進到那個場域,把心靜下來,對隊形和肢體動作就會慢慢理解,跟上腳步。」

身為潭二隊長的他,謙虛地舉例自己像一支小小的蠟燭,要樂觀的燃燒,讓每間暗室發光發亮,即使照亮一個或兩個人都很值得。張國欽說:「入經藏也是一樣,剛開始大家因不熟悉而感覺很亂,我們先熟悉自己的隊形後,就要再去給旁邊的人一些支持,讓他們安下心來,這樣做就對了。」

從事電信業街外包工程的慈濟志工張瑞麟,承擔經藏演繹的種子,他認為大家一起共修練習,比自己在家裡學得還快。「彩排的時候是練習最好的時機,只要位置站對了,就知道比什麼動作,還要大聲唱誦,就會很震撼、很攝心,其實用心在當下就學得很快。」

要成就一件事情,需要眾人的共知和共識。志工蔡璋瑜覺得,不只是演繹這件事,其他的事亦復如是,「一佛出世、千佛隨侍」,一件事情要圓滿必須很多人來共同成就它。(文字:石于芳、攝影:林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