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北屯三和氣區入經藏 信願行法髓刻心版

經藏演繹是慈濟傳法獨特的方式,2023年7月28日到30日,在彰化體育館舉行《無量義 法髓頌》,這是中區慈濟人的一大盛事,各區志工與廣邀的會眾人人卯足了勁,從彩排到舞臺上的呈現,就是與歷史對接,將會是一場莊嚴的靈山法會再現。
鄭淑兒、張惠文是北屯三負責演繹的靈魂人物,「我們面臨的是參加的人數不夠,尤其是男眾,再加上請假的,練習起來動線很難跑,所以決定另開加強班,能帶一個是一個。」她們兩人總是互相鼓勵,畢竟此次與2011年《慈悲三昧水懺》的演繹相比,走位動線比較多,是有難度的。
智庫團隊提供了簡易小抄、轉換隊形的Q點、壓縮位置及唱誦經文大補帖等,鄭淑兒與張惠文也隨時提醒大家:「記住左鄰右舍,跟對人;清楚位置的人要協助身旁的夥伴走位。」
男眾中,七十六歲滿頭白髮的陳志俊屬高齡者。十幾年來,承擔人文真善美錄影工作的他,向來是透過鏡頭捕捉感動的畫面,參加《無量義 法髓頌》演繹則成為鏡頭裡感人的畫面。
十二年前陳志俊也參加了《慈悲三昧水懺》演繹,自認為再也沒有機會參加下一次了,所以他很珍惜這次的演繹,彩排回來必勤做筆記,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會先將所有的資料翻閱一遍,且隨身攜帶,方便記憶。非但如此他也支援第一場次,同時答應參加大中區種子團隊的集訓。
經營五金汽修工具外銷的洪杏矯,十八年前先生因病往生,她獨力撐起子女與事業的重擔,每日忙於工廠的訂單、估價、採購等等工作,經常要熬夜。十二年前《水懺》彩排時,邊開車邊用餐的過程讓她至今仍刻骨銘心。
這次的經藏演繹,一開始她考量到父母親年紀大了,假日固定要回去幫媽媽洗澡,打掃家裡的環境,實在是擠不出時間來做練習,而不敢貿然報名。後來因鄭淑兒一直在找人補缺,鼓勵她:「相信妳一定可以的,我們一起努力。」
晚上十一點多還接到鄭淑兒關懷的電話,讓洪杏矯深受感動。她思維著當年《水懺》演繹,上人要弟子懺悔業障,了悟因緣果報,現在要弟子入無量義,是了悟成佛之道。她心想:「自己做不到辯才無礙地說法,最起碼的經藏演繹總要克服萬難,菩薩都已現身,以柔軟音一而再的邀約,自己不該如此難調難伏。」
洪杏矯決定參加了,可是看到別人熟練的動作而自己的手腳仍不聽使喚,很清楚那是缺少練習。「第十功德中飛天菩薩的動作,要求柔軟,我就做不來。」成就一尊菩薩必須放下身段,她想到自己三十年來一直以堅毅的態度承擔起公司所有粗重的工作,難怪不夠柔軟動作無法到位。 「若入是城可止息,疲極之眾心歡喜,讚歎頓生已度想,悦樂更生安隱想」,沒有參與過九二一地震救災的陳毅佩,在演繹〈地湧菩薩〉的肢體動作,感到很震撼。她說:「入慈濟,永遠不會後悔!」所以她努力邀約會員入經藏,林碧霞就是其中一位。


林碧霞不了解慈濟的故事,連音樂都沒聽過,她一開始練習時,感到很挫折,但是看到志工們和慈濟醫院的院長、醫護們,仍在忙中抽空配合社區排練,她在感動之餘,也要求自己儘量不缺席,務必努力跟上大家的腳步。
經由一次次的彩排,林碧霞漸漸了解慈濟的緣起及背景,「上人當年的一念慈悲心,五十七年來影響和感動了很多人,從建醫院、菜市場的五毛錢、到設立幹細胞捐贈資料庫⋯⋯不管事情有多困難,看似不可能,最後也都迎刃而解。」她知道渺小的五毛錢可行大善,若有能力一定要回饋社會。
經藏演繹的感動,提醒林碧霞要堅守做保險工作的初心,以客戶的利益為出發點,規劃合適的保障,在發生不幸事故的當下,幫他們度過人生的難關。林碧霞說:「當客戶給的感恩和笑容回饋時,就覺得能藉由自己小小力量幫助到人,是最美好的事情。」
「經藏演繹至少十年才有一次,我還可以排在年輕這一組,下一次可能就沒辦法了。」慈濟志工詹雅惠努力地跟媽媽溝通,請求媽媽讓她參加經藏演繹。
去年(2022)七月父親因新冠肺炎確診而往生,全家一直無法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慟,媽媽也變得特別依賴未婚的女兒詹雅惠。
在市場做買賣的詹雅惠,除了參加第七場次,也支援第一場;大彩排與驗收的時間,大多是她生意最好的假日,所以她就把制服帶著,提早收攤匆忙趕到現場,有時就乾脆把當天的攤位出租,配合彩排。
詹雅惠覺得演繹曲目的動作不難,但卻有很深的意涵,比如,在〈第七功德品〉中「無生法忍斷煩惱,隨緣度化登七地,譬如猛將除王怨,怨既滅已王歡喜」,種子精神喊話:「大家力道要出來啊!才對得起當初在八八水災現場幫忙鏟土的師兄師姊!」
所以她在比動作時,感動萬千,爾後每次練習,就把自己當作是現場鏟土的人,體會慈濟人在災難中利益眾生的誠與情。詹雅惠說:「每個用力的『鏟』與『擋』,也像在對治自己的煩惱垢穢。」
資深慈濟志工邱淑姿,也時時為大家提起正念:「那麼多人花心思、用心力成就經藏演繹,我們得積極再積極,精進再精進,珍惜再珍惜這一大事因緣,讓佛法的真諦,透過理、相、事會合,以唱誦出莊嚴和肢體語言,成為全球慈濟人的基礎修行,讓人領悟佛陀的思想理念。」
文字:賴秀緞、余春芳
攝影:林萬教、邱百豊、簡明安、陳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