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園地專刊】【靜思法語】至誠守護譜溫馨

更多內容請看靜思園地電子報 https://www.jsnews.org.tw/

常常會思考,人體器官到底是怎麼構造出來的?不論是眼、耳、鼻、口,還是腦部、心臟……每一種器官都很重要,都是人體缺一不可的構造;但每一種器官都有它的病,也就是佛陀所說,「有漏」的身體。
有漏,就是身體有缺陷;無論是身體哪個地方生病了,對病人來說,都是痛、都是苦,都是受驚、受怕;病痛生活,實在很難熬。
人生真正有福,就是全身健康,但是再怎麼健康,到了人生最後階段,還是要面對生命的自然法則。老了、病了,很難受;病在身上,痛在身上,煩惱在心上,身心感受都是苦,那是最直接的痛。
這一輩子在人間,最重要的就是生命、最寶貴的就是健康。醫與護,能解除人生的痛苦,當病人接受到醫護全心全力,「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真誠醫療,感受一定都很深——這分「全人」的醫療,就是慈濟所要蓋的醫療。

醫王如佛,護理菩薩

精舍每個月都誦《藥師經》,藥師佛,就是東方琉璃世界的佛,透徹光明,代表大醫王菩薩深心的真誠之愛;而觀世音菩薩則稱為「白衣大士」,醫院裡的「白衣大士」,就是觀世音菩薩。
人啊!身心有病,彷彿跌入黑暗深坑裡,不能自拔;要拔苦,唯有仰賴白袍醫王、觀音菩薩來醫治救贖。
每次醫療志業分享,我坐在那裡聽、看、享受,享受到了人間有願有力,真的很安心。聽到我們的醫療志業有一群好醫師、提供好的醫療,人人都與師父心願一同,師志己志,發願「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我感到很安慰,覺得自己這一輩子很有福。

任勞任怨,仁者大忍

慈濟的醫療系統,是名副其實,不可思、不可議,功德無量。雖然我們付出無所求,但是不求自得,天天都有所「得」——得到歡喜。
要得到歡喜,沒有那麼容易,各位都是用生命走入生命、搶救生命。但是,要成功搶救一個生命,就要先付出。
付出很辛苦,如何不感覺是苦?唯有發心立願,不去計較自己為什麼要付出?而是出於心願,任勞任怨造福,這叫做「堪忍」。
仁者大忍,所以說,有仁德的人,一定要堪得起辛苦、轉苦為福,造福人間——人人趁著身體健康、為人類付出,這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也就是自己生命中最享受的福。
(人間菩提20220819,整理/洪淑芬)

【精舍大小事】五毛錢不等於「五毛錢」

撰文/林純霞(花蓮)攝影/編輯組

為何五毛錢不等於五毛錢?
在上人會客室,志業體主管分享「五毛錢不等於五毛錢」,闡述五毛錢對慈濟志業發展的「價值」。
現今臺灣市面上幾乎看不到五毛錢了。一則廣告詞這樣說:「價格不等於價值」。
五毛錢是錢幣。而錢幣的幣值,指的是購買貨物的能力。
五毛錢有多大?
1960年台灣社會的物價,陽春麵一碗約2元、臺灣鐵路局餐廳的價目表中,標示一碗白飯五角(五毛錢)……
但隨著社會、經濟、環境、政治等因素的變遷與動盪,造成幣值持續貶降,進而衍生通貨膨脹。早年的五毛錢,依據「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計算,55年12月至民國111年12月,兩個時間點的漲跌幅比較為615.23%。實際上,一碗陽春麵已漲至35元以上。
五毛錢的「幣值」,已隨波逐流,一去不復返。
但「幣值」不等於「價值」。
「價值」是難以撼動的本質。五毛錢的「價值」,成為慈濟志業發展的活水。
已故的花蓮資深志工張約(法號靜節)曾經分享,「醫院啟業後,每次我帶會員到慈濟醫院參觀,一定會去抱著大廳的『四無量心』梁柱,一直摸、一直膚,淚水也一直跟著滴下來。」
「醫院真的蓋起來了!我們的上人,怎麼這麼厲害。」張約的質樸經常感動參訪的會員,也跟著抱了抱梁柱,紅了眼眶。
「感恩早期有您們跟著上人做慈濟,日存五毛錢開始救貧,才會有今天的醫院成立啊!」早期對話的志工如是說。
「我們這一群歐巴桑,只是憨憨的跟著做,每天存一點點錢救人,哪知道慢慢地,醫院就這樣蓋起來了!」談起過往跟著上人做慈濟,已故的張約,情感特別澎湃。
「我民國57年開始,每個月會把存的20元捐作善款。我也在公司向同事勸募,『每個月10元就好!』」花蓮資深志工蔡秀梅回憶起早年勸募,「上人很慈悲,只要我們每天存五毛錢,這樣就不會造成大家的負擔,響應的同事很多!」
早期志工與會員日「存」的五毛錢,已不是五毛錢「幣值」,而是「存」救人的「價值」。
五毛錢的力量是價值,「價值」已無法計量!

慈濟,由五毛錢起家。這股活水,自利——培養自己的善念永續;利他——大眾起而效尤,帶動善效應。
五毛錢的經驗,也影響了臺灣慈善勸募的方式,小零錢也可以行善。現在超商、店家處處可見小零錢募款箱。
五毛錢的效應,可以改變貧中之富的人生觀。證明幫助人不是富者的專利。緬甸志工比照日存五毛錢的方式,日存一把米,至今帶動當地226個村莊,接引57,082戶次米撲滿會員(2020年底)。
五毛錢的影響力,正在翻轉第三世界貧窮國家的世代貧窮問題……
錢如果沒有發揮「價值」,就只是「數字」而已。
五毛錢,蘊含豐富的助人魂!

【靜思在人間】一把鑰匙的啟示

撰文/王利軍

先前買電動自行車時,車行配了兩把鑰匙,但無意間弄丟了一把,老闆提醒我趕緊去打一把,不要等丟失了才換鎖。
或許是鑰匙原型太複雜,鑰匙店的師傅配了好長一段時間,勉強將新製的鑰匙插進了鎖孔裡,卻無法順利啟動自行車;師傅將鑰匙反覆打磨了三次,雖能發動但仍費勁。
回到家中,我心想,若實在不行,就再重新打磨;但由於店鋪離家有點距離,工作又忙,因此我便將就著騎。
大約過了一星期,我突然發現,那把新配製的鑰匙,居然能夠輕鬆的啟動車子了。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原來鑰匙和人一樣是需要打磨的,唯有透過在實際的環境中反覆打磨,才能夠變得光滑,變得更有用。
我以前是個完美主義者,尤其在工作上體現得更淋漓盡致。當我要開發一個新的程式時,總要將計畫想到很完美了才肯動手做,而做起事來也慢騰騰的;雖然事情做了,但總是進展緩慢,後來漸漸成了拖延症。
我逐漸發現,自己的這個特點很不好,只計畫卻不實行,因為我總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後來,是老闆推著我往前走,只管按照設計好的思路去做,先求有再求好,並在實際的專案中,打磨自己的計畫與思路。
這打磨鑰匙的過程,和我是多麼相似啊!我一直覺得鑰匙不夠光滑,不斷要求師傅打磨卻不應用。但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就是潛移默化的打磨,才能夠越來越亮;如同自己的習氣般,需經過不斷地打磨,才能做個有智慧的人。

證嚴上人《四十二章經講述》─思惑

一般修行是漸次的,一地一地來,先從欲界開始,斷三界的惑。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眾生煩惱最重的是淫欲、愛欲。
煩惱就是惑,是三界的見惑。佛能透視宇宙真諦,但是眾生的見解顛倒,無法透視。虛空有色嗎?虛空本無色。清晨看的天空是灰色,中午太陽出來的時候,萬里無雲,那時的天空是藍色的。若晚上看,是黑色的。同一個天空,為什麼有灰色?有藍色?哪一個色才是真的?都不是真的。
我們總是說月掛在天上,太空人登陸月球的時候,看到地球在月球上面,到底我們是住在下面還是上面?其實天上還有別的星球。哪有天的顏色呢?眾生的見解都是錯誤,眼所看的色都是假,是意在分別,因見而成惑。惑就是迷,所看到的都不是事實,看一切都有差別,看什麼全是錯誤,就是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共同的見惑,也是五趣雜居地眾生的見惑。
欲界的眾生,思想最重的煩惱是見解,所看到的東西都讓我們起煩惱。最大的煩惱,還是不離淫欲;一切業都是在愛欲的思想中產生,所以叫做「思惑」。

慈濟《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志工詮釋由意業產生種種幻象的工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