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冬塭豐社區伙伴將海廢再生 成裝置藝術品

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規劃「守護漁村:海廢再生裝置藝術工作假期」課程及體驗活動 邀請社區民眾關心漁村生態永續議題

【記者范家豪屏東報導】海平面下的塭豐社區,擁有美麗的海岸線,也常見海洋漂流物,如浮球、瓶蓋、塑膠碎片,污染環境影響漁村景觀。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日前連續2天在佳冬鄉塭豐社區發展協會活動中心,特別規劃「守護漁村:海廢再生裝置藝術工作假期」課程及體驗活動,邀請社區民眾、青年、學生等一同關心漁村生態永續議題。
在這2天的行程裡,首先,由社區達人引領走讀漁村,聽塭豐歷史、人文故事,看漁村生態景觀,作為藝術創作題材,除了讓學員體驗古老的絕活「牽罟」、如何灑網及收網、如何捕撈魚苗等,此外社區理事長也帶領學員們社區輕騎活動,當中也介紹社區中因地層下陷的廟中廟及房屋,同時也介紹「牽罟」時要使用的腰草前世與今生。
接續再由社區志工帶領學員到海攤撿拾海廢材料,作為創作原料。學員們以在地漁村文化為發想,利用海廢材料,透過選擇、清潔、改造、組合等程序;以浮標為元件,運用在地養殖龍膽石斑、午仔魚或蝦等為形體,彩繪在浮標上;搭配撿拾的海廢材料,如水管、保麗龍、魚線、樹枝…等,透過切割、創形或彩繪等手法塑形;再依據社區活動中心牆面環境,設計符合美學及在地文化意象的造型裝置;之後,進行社區牆面藝術裝置規劃及布置,讓漁村豐富的文化故事及海廢,能以藝術形體重現。
透過這次工作假期,除了美化社區環境,也呼籲一起關心海洋,守護生態,為永續漁村盡一份心力。

學員於塭豐社區體驗古老的絕活「牽罟」。(圖/記者范家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