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烏克蘭南部赫松(Kherson)州的新卡科夫卡市(Nova Kakhovka)卡科夫卡水壩(Kakhovka Dam),日前毀損造成巨大災難,洪流氾濫,第聶伯河下游左右兩岸數以千計居民倉皇撤離,俄國跟烏克蘭互控是對方所為。美國則表示已讓情報單位進行調查。情況讓人想起去年9月26日,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向德國等歐洲國家輸送天然氣的管線「北溪一號」與「北溪二號」同日發生爆炸,至今真相未明,俄烏也互相指控,但幾經梳理後,最大疑兇是美國。
此次卡科夫卡水壩崩垮,俄烏同樣互指對方破壞,美國以第三者姿態調查,不過美國對俄烏戰爭的曖昧態度,是否又是作賊喊抓賊,讓人懷疑。
西方媒體照例一面倒報導烏克蘭是受害者,但事實上新卡科夫卡市目前屬俄國轄區,水壩下游左岸(南岸)為俄國所占,右岸(北岸)則由烏克蘭控制。受害災民,支持俄烏的都有;另這座水壩也是克里米亞用水重要渠道。俄國2014年兼併克里米亞後,烏克蘭經常從新卡科夫卡掐斷供水,俄國去年奪下新卡科夫卡解除隱患,如今水位因水壩受損下降,克里米亞供水恐又有問題。說來俄國也是受害者,西方片面指控俄國是毀掉水壩元凶,邏輯上似乎不通。
洪水導致下游農地與數十座鄉鎮淪為水鄉澤國,第聶伯河兩岸居民被迫撤離家園,後續影響深遠。專家憂心,當地農田被毀及日後灌溉受阻,水力發電廠毀導致油汙流入河海,當地一些生態系統受損恐無法回復。烏克蘭歷經一年多的戰亂人民流離失所,這次發生的洪災,原因不明,卻是戰爭併發症,比較科學及合理的說法是,水壩結構可能在當地戰事中受創,密集砲火攻擊導致水壩上方結構終於承受不住蓄水壓力而崩壞;烏克蘭水力發電與水管理署首席工程師加里寧(Mykola Kalinin)也說,水壩設計是能抵擋外部強力衝擊,唯有從內部引爆才能破壞。
外媒分析,烏軍將進行大反攻,希望能打穿俄軍在札波羅熱的防線,從而將烏東與烏南的俄佔區陸廊從中切成兩半,可削弱俄軍並孤立克里米亞,取得重大戰略勝利。但由於大壩毀損致下游大片土地淹沒,左岸烏軍更寸步難行,打亂烏克蘭反攻計畫。
水壩毀損的背後顯示,烏克蘭戰事不知伊於胡底。西方列強已經對支援顯得意興闌珊,美國也表態不再熱衷鼓勵戰爭持續,先前中國大陸有意出面調停,但從烏克蘭當局仍執意進行大反攻,顯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毫不領情,要讓戰爭打下去。卡科夫卡水壩洪災事件或許是天意,給所謂的「戰爭英雄」當頭一棒,好戰絕無好下場,烏克蘭當局也許應該考慮,接受國際有意調停的大國好意,跟俄國坐下來好好協商終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