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濟大學於6月3日舉辦畢業典禮,共有790畢業生,其中有包括法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泰國、奈及利亞、巴基斯坦等17個國家地區99個外籍生。今天畢業典禮上,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鼓勵畢業生們不管來自哪裡,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大家將校訓「慈悲喜捨」放在心中,一起穩健的邁開大步朝著目標前進。
由劉怡均校長、顏瑞鴻副校長、醫學院、教育傳播學院、人文社會學院和國際學院師長為所有畢業生撥穗,師長以一首「叮嚀」勉勵畢業生把愛散播四方,畢業生們以「感恩」感謝師長們的教導,並與慈懿會一起演繹「答案」。
這屆畢業生度過了受疫情影響的大學生活,今年終於迎來實體的畢業典禮,劉怡均校長表示,這場看不見的病毒造成了災厄和生命的喪失,而去年國際間發生了烏俄戰爭,慈大招收了20位烏克蘭學生,如果大家時時感恩、等觀待人,就能消弭人我間的界限與對立,化敵為友,期待大家聚合眾人的力量,發揮影響力共好共善。
如果俄羅斯沒有入侵烏克蘭,現在這個時刻也是慈大烏克蘭學生鄧都兵的畢業典禮。他去年申請慈大烏克蘭難民學生扶助專案,成為分遺系學生,他以在校生的身分祝福:「我深切體會到這裡的和平對我們的重要性。我想告訴大家,無論你是誰、來這裡幹什麼,世界都需要你,成為你一直需要的英雄,超越自己。」
畢業生代表傳播系沈柏漢大學期間參加慈青社,跟著慈濟志工訪視關懷貧苦家庭,在太魯閣火車事件和918花蓮大地震時也在第一時間協助幫忙,擔任社長期間舉辦為烏克蘭募款音樂會。沈柏漢說:「平安的我們,要及時伸出援手,把握機會付出,一起協助關懷需要幫忙的地區。」
2022年的烏俄戰爭爆發後,慈青社和人文處合作舉辦了「一人一善愛串連」為烏克蘭難民募款的活動,原計劃在校內舉行義賣,但疫情爆發使活動無法如期進行。擔任慈青社社長的沈柏漢提議改成線上音樂會,並獲得同學和師長的支持。他邀請一位在台北的烏克蘭青年錄製影片參與音樂會的募款活動,還有慈濟大學的老師和學生歌手參與演唱。這場音樂會非常成功,原本只是校內義賣的活動擴散到全球,募得的金額超過了一百萬。沈柏漢說:「只要有心就一定能辦到,信念很重要。」
儘管慈濟大學的學生人數只有3000多人,但沈柏漢從不以人數為限。他認為只要全校的1/30人參與,就已經達成目標了。對他來說,重要的是如何邀請大家參加。在918花蓮大地震後,沈柏漢透過line群組邀請同學參加,透過一位一位的邀約,在短短的一個晚上,就邀集了慈大、慈科大和東華40多位的同學參與,大家跟著慈濟志工到吳江國小,在吳江國小開學前幫忙將受到地震影響的校園整理乾淨。
沈柏漢表示,在上大學前常聽人家說要參加甚麼社團,修甚麼課?大一進來時,雖然過得很開心,但總覺得好像有甚麼不踏實,一直到參加了志工服務和慈青社,才真正覺得有很不一樣的大學生活。沈柏漢說:「雖然大學四年中,面對了三年多的疫情,但投入人群中,看到很多受苦的人,就會覺得自己很幸福,把握每一次付出與實踐的機會,讓我過得充實、快樂、很有價值。」
來自馬來西亞的林博湋同學在大一剛進來不久就因打球受傷需要手術,父母在馬來西亞,他對台灣又很陌生,因為有慈懿會對他的照顧,讓他和家人感到安心,林博湋同學說:「我們是離家的遊子,在這裡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溫暖,這是其他學校沒有的。」
疫情雖然造成許多不便,但今年60歲的陳瑞恒卻利用這兩年完成研究所,並拿到最佳學科獎。3年前(2020年9月) 陳瑞恒的母親以88歲高齡就讀慈大東語系研究所,當時陳瑞恒陪著母親參加了新生座談會。陳瑞恒在台北從事旅遊業服務,疫情期間工作頓減,母親向他建議說:「在慈大學習到很多,要不要利用這段空檔一起來念書。」
陳瑞恒大學畢業時曾考研究所但未錄取,隔了30幾年再回到學校充電,他很感謝慈大的師長,陳瑞恒說:「上課很活潑和當年刻板的教學方式不同,在對遊客解說時能夠提供更有深度的內容,觀念也不一樣了,尤其是這兩年要念書考試,我的抗壓力和活力都增加。」
慈大今年有超過1/10的外籍畢業生,畢業典禮司儀以中、英文主持,生命科學系碩士班Maisam Ali跟著蔡榮坤教授進行眼科相關的研究,Maisam Ali說:「我很榮幸能在慈大求學,慈大的設備非常先進,和慈院有許多臨床計畫,學習很多。」
今年慈濟大學畢業典禮,有許多來自各地的家長們參加,證嚴上人以影片祝福畢業生,期許同學走入人群為人類服務,並祝福大家「迎向亮麗未來,對準人生方向不偏差。」靜思精舍德宸師父開示,現今社會需要的是感恩教育與品德教育,大家要感念師長恩,父母培育恩,回報社會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