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原銘、張皓傑台中報導】網路梗圖、迷因當道,反毒宣導也講求接地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切中藥害-反毒超有梗》特展6月1日登場,透過時下科技與藝術文化,從多面向切入反毒議題,現場展出29幅反毒藝術作品,還有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3D立體圖等互動式展品,也利用「ChatGPT(大型語言模型)」生成3首反毒詩,帶觀眾從生活中找共鳴、培養反毒觀。
《切中藥害-反毒超有梗》特展由法務部、教育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共同指導,科博館以深入淺出方式讓觀眾了解碰毒風險、毒品的負面作用,以及對個人與社會的負面影響。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表示,吸毒會刺激大腦獎賞迴路,產生比飲食、運動更強烈的「欣快感(euphoria)」,一旦在大腦形成深刻毒品記憶就容易成癮,進而變成一種慢性且極易復發的疾病。《切中藥害》特展運用多媒體科技模擬吸毒者看到的景象,盼讓觀眾感同身受毒癮的危害,不讓人生被癮頭控制。
法務部政務次長蔡碧仲說,科博館策劃的特展運用科技、藝術讓國人、青少年知道毒品的危害與不可逆,進而將毒害知識內化成反毒意識,才不容易因好奇心驅使而受到誘騙,期盼《切中藥害》特展未來也能進入學校、社區推廣普及,甚至放眼國際。
策展人、科博館展示組副研究員楊中信分享,「毒品」與「藥品」僅有一線之隔,通常具有成癮性麻醉藥品、影響精神及其他須加強管理的藥品,皆列為「管制藥品」,若在非醫療目的情況下濫用,救人性命的「藥品」就會變成害人成癮的「毒品」。
楊中信說,成癮症是一種腦部疾病,會影響病患的大腦和行為,這次展出29幅國、內外「成癮藝術」作品,可呈現人們成癮的經歷,有助於搭起普羅大眾與
成癮症之間的橋樑,讓人理解成癮症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療的慢性病,用充滿張力的畫面說故事。
其中,美國Kathy Burke?創作的《眼球》, 畫中女人神情哀傷、手捧多顆眼珠,這是作者一路陪伴女兒對抗海洛因誘惑,充滿恐懼、苦痛的旅程感受,畫面中「把眼睛哭出來」的表達方式看似超現實,卻是吸毒者至親的真實心聲。
展場還有一區「致幻毒品圖像錯覺地貼」,模擬服用大麻、LSD?與搖頭丸等致幻毒品後,大腦產生的圖像扭曲幻覺,這會造成施用者的注意力、反應力、控制能力降低,走路、開車都有生命安危的風險,觀眾站上後可試著走入圖像錯覺地貼區,感受吸毒後頭暈目眩、無法自制的失重感。
特展也融入不同時間跨度的文字創作,有19世紀末中國清朝時期洪秀全、陳澧、丘逢甲所寫的鴉片毒害詩詞,更加入目前最熱門OpenAI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依據指令針對兒童、青少年、成人所生成的3首反毒詩。
《切中藥害-反毒超有梗》特展2023年6月1日起至2024年3月3日在人類文化廳2樓迴廊展區登場,歡迎觀眾一窺「多梗」齊下的反毒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