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盲目仇中不如積極愁台

去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惹怒中國大陸加強海峽軍演反應後,民進黨在清明連假期間加碼展開蔡英文的「民主夥伴共榮之旅」,先是過境美國紐約,接著訪問友邦瓜地馬拉、貝里斯,回程再過境洛杉磯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面,中國大陸也隨即提高聲量反應抗議,民進黨更再藉機搧風點火,一副「有底氣」般的擴大「仇中」的意識形態,但明眼人都看的出,其民進黨的「底氣」不過是巴著美國爸爸的大腿,自欺欺人的自我感覺良好,以為嘲弄「抗中保台」、「製作仇中」能喚起與加大對民進黨的支持度。但觀察廣大民眾的反應,除了那些死忠深綠人士及其側翼的嘍嘍外,大部分民眾所關心的,並不是兩岸議題或愛不愛、保不保台,而是擔心與期待政府能否真正的關心及解決民眾在民生與經濟等生活問題。
知名兩岸關係學者、台中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張俊明表示,台灣當前的危機不是兩岸紛爭問題,而是缺電、人才斷層、少子化等經濟發展與社會問題,而兩岸紛爭的問題是歷史與既定的事實,當前尚未有能立即解套的方法與共識,雖然中國方面宣稱不放棄以「武力」尋求兩岸統一,但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其經濟建設直追台灣,在兩岸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已呈現彼此能理解與對話後,兩岸都致力與推動民間的各種交流,民生與經濟上的交流與合作,開放兩岸人民自由來往旅遊、大學院校彼此交換學生或直接申請就讀,甚至兩岸人民聯姻,此舉促進了兩岸人民能彼此瞭解各自的差異與相同的文化,有助於兩岸走向和諧、合作的互利、互惠契機;張俊明強調,「仇中」並不符合台灣利益,兩岸和諧才是創造雙贏的契機,得利的是民眾,這不就是政府應該做的事嗎?而台灣面臨的經濟與社會問題才是政府該正視的危機,與其盲目的隨風仇中,不如積極的愁台,找回台灣整體的競爭力,才是長久之計。
細看兩岸過去在積極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台灣社會上並未形成所謂「仇中」的意識形態,這是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後,為吸引支持者及選票操弄喊出引導民眾的劣質手段,明眼人都看的出來,「仇中」的得利者不會是台灣,而是西方國家,民進黨不要只為眼前的自身利益,而讓人民失去更多,兩岸的問題留給更有智慧的下一代處理,當前,兩岸合作才是長遠且務實的利益,別被西方國家操弄誤導陷入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