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院中醫專欄】退化性膝關節炎 針灸有幫助

台灣在民國82年早已進入人口逐漸老化的國家,隨著老年人口的攀升,受到退化性關節炎所苦的人數更是逐年增加;研究顯示世界約有2億多人為此苦不堪言,而台灣超過65歲的年長者甚至有高於三分之一的盛行率。
雖說確切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成因仍不甚明朗,但我們都知道年齡與此疾病有高度正相關,此外更年期後的女性,家族的基因,是否曾經外傷,或是逐年增加的體重也就是肥胖,亦是造成病症的危險因素。
而前來求診的患者往往因為難以忍受影響到日常生活的疼痛,其次也會有部分患者晨間關節的僵硬與緊繃,雖然活動後通常會在30分鐘內好轉,但膝蓋因反覆發炎的惡性循環最終演變成關節變形、積水、發燙、刺痛,喀拉聲響漸漸休息後也無法緩解,甚至影響睡眠造成更糟的生活品質。
中醫早在漢朝以前就注意上述症狀與疾病,將之稱為「痹症」,並仔細地分成三類:分別為風痹、寒痹、濕痹,提醒著我們環境因子的影響也幫助我們快速的分析病人:
風痹:亦稱為行痹,往往多處不適伴隨反覆疼痛。
寒痹:亦稱為痛痹,中醫說寒主收引,其實也可理解為熱漲冷縮,較強烈的緊繃感,較差的活動度,以及較大的疼痛與刺痛。
濕痹:亦稱為著痹,濕邪重濁,身重感較明顯,酸痛感較重,積水狀況可能也較嚴重。
因此中醫認為:年齡的增長造成中醫臟器分類上,肝、腎的虛衰,長期勞損下的關節軟組織、肌腱、韌帶、關節囊的退化,導致的氣血循環不暢,進而演變成大家所熟知的「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因此在原本西醫的治療基礎下,合併中醫鑑別病人狀況下的改良膝五針針灸治療:如血海、梁丘、鶴頂、足三里、陰陵泉,放鬆止痛下,配合KHPO(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護膝運動,加強復健效果,將如同斑駁的柱子般的退化膝蓋補強穩固,以冀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早日恢復健步如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