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區專刊】楊梅竹斜街入選聯合國項目庫

大柵欄街區更新再添新標籤

近日,「北京楊梅竹斜街環境更新與公共空間營造」項目入選聯合國「亞太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優秀項目庫」。亞太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優秀項目庫由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領導,由亞太都市合作網絡協調,致力於推動《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提出的17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楊梅竹斜街位於西城區大柵欄街道,自元代北京城建成以來逐漸形成,街長496米,東起煤市街,西到延壽街。明代,這條街因其走向得名「斜街」。民國時期,楊梅竹斜街曾是有名的書局一條街,世界書局等七家響噹噹的書局都在此開設。這裡也是一條文化書香之街,街裡曾遍佈會館、名人居所、票號等。


2010年,楊梅竹斜街保護修繕試點項目被北京市發改委選取,成為探索創新老城改造新模式的四個試點項目之一。2011年,北京大柵欄更新計劃在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政策的指導和西城區政府的支持下啟動,楊梅竹斜街保護修繕試點項目正是大柵欄「更新計劃」的重要部分。
經過七年的努力,楊梅竹斜街保護修繕試點項目通過協議騰退的方式,已騰退居民792戶(含非住宅),疏解人口約2068人,騰退面積17640.71平方米。拆除違建53處,廣告牌匾51處。15處具有歷史信息的建築得到本真還原,25處重要風貌建築按自身特色得到原真性修繕,75%普通建築按照不同建築元素進行彈性設計與改造,各項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順利完成。
回歸原貌的歷史建築,修繕後的閒置民房,這些騰退空間都被有效利用起來,積極引入社會企業資源,通過手工藝者之家、微雜院社區兒童教育中心等社區建設,為胡同街區創造品質文化活動空間,提升在地居民文化與藝術水平。如今,當您閒雲信步走在楊梅竹斜街時,可以在薄荷公社欣賞來自清華美院藝術作品,或可在老北京兔兒爺店觀摩非遺傳承人親手製作的過程,逛累了便可在精緻小巧的咖啡店小酌一杯,感受充滿多元化氣息的歷史文化街區。

白塔寺文創再上新 文創賦巧思 古建「活」起來

一件集合忽必烈和白塔卡通形象的冰箱貼,採用夜光工藝,講述古人「挑燈夜讀」的故事;一款微縮的泥塑妙應寺白塔,擺件內含配套香薰;集齊3枚不同顏色的盲袋小塔胸針,可免費解鎖1枚隱藏款……近日,白塔寺上新了一批文創產品,「圈粉」了不少市民遊客。不少文物古建正在通過這些獨具巧思的文創產品「活」起來,展現出別樣的生機和活力。

泥塑冰箱貼為純手工製作,是白塔寺最受歡迎的文創產品。

白塔寺文創空間內,各類文創產品琳琅滿目。一件最近上新的「香泥白塔」,以妙應寺白塔為原型等比例縮微而成,內含玄機的設計實為香薰,兼具實用功能與審美情趣。這件文創產品的設計靈感來源於白塔選址的故事——據《聖旨特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碑文》所載,妙應寺白塔建於遼代永安寺塔原址上,「因罹兵火,每於靜夜屢放神光」,元世祖忽必烈命人「俾開舊塔,地宮果有香泥小塔,內貯銅瓶,香水盈滿,舍利堅圓……」香泥白塔香薰既追尋了古建的歷史淵源,又巧妙地融入了產品功能。
「有好幾款文創產品長期處於脫銷狀態。」白塔寺管理處宣教部主任康蕾介紹,依托白塔IP,一款純手工打造的白塔泥塑冰箱貼此前在網絡走紅,成為爆款。它的製作工藝嚴格按照「北京彩塑」全套非遺工序流程,每個白塔背後都刻有唯一的製作編號。包裝底紙將白塔全圖及各部分名稱完整標出,底紋配以八思巴文「妙應寺」三字。康蕾說,由於純手工打造產量有限,這款冰箱貼上市以來每次發佈預訂消息後便會被搶購一空。
「文創最吸引我的就在於背後的故事。」市民關涵是位博物館文創收藏愛好者。他表示,自己常常會跟著文創游古建,「這些有趣的文創,會帶動我更深入地瞭解歷史,感受文物古建的魅力。」 95後姑娘小白則更看重文創產品的「心意」,「相比於簡單印刷、機械化生產的冰箱貼,純手工打造的更吸引我。」
白塔寺文創的歷史尚不足一年,目前已推出十多個品類200餘種產品。「有不少觀眾通過網絡平台瞭解我們的文創,慕名來參觀。」康蕾說, 「我們希望大家帶回去的是一份禮物,留下的是關於白塔寺的記憶。」
如何讓動輒幾百年歷史的文物古建煥發活力?近年來,北京的文博單位做了不少探索和創新。正陽門的文化典型代表北京雨燕,北大紅樓的新青年系列文創,首都博物館的「首伯牛」……圍繞這些IP形象打造的文創產品風靡網絡,也為這些文博單位帶來不少人氣。北京博物館學會秘書長哈駿認為,文創產品要講好故事,把文物所蘊藏的優秀歷史文化內涵挖掘出來,賦予更加現代化、年輕化的展示形式,吸引更多人走近文物,感受歷史。(李祺瑤)

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 ——
菜市口西片老城保護和城市更新項目

在「首屆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評選活動」中,菜市口西片老城保護和城市更新項目被評選為城市更新「最佳實踐」之一。


菜市口西片城市更新和老城保護項目(以下簡稱菜西片區保護更新項目)位於西城區牛街街道,北起廣安門內大街,南至法源寺後街,西起教子胡同,東至楓樺豪景,佔地 6.5公頃,建築面積 5 萬平方米。菜西片區保護更新項目位於新版北京總規中的「宣西-法源寺文化精華區」之內,是宣南文化主要承載地。原為危改一級開發項目,2019年 1 月,經西城區政府批准菜西片區保護更新項目轉為老城保護和城市更新的試點項目。項目實施主體為北京金恆豐城市更新資產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恆豐公司)。2021年6月份,建信住房北京公司與金恆豐公司簽訂《菜市口西片老城保護和城市更新項目房屋租賃院落合作協議書》,培育胡同16 號「共生院」煥新為「新整院」,這標誌著北京首例 「申請式換租」模式的落地。以此為起點,菜西片區積極打造一種生態和商業雙向延長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城市更新項目開展後,為解決遺留問題,在北京率先啟動「申請式退租」模式。「申請式退租」模式即住在平房區直管公房的居民可按照個人意願,退還房屋使用權,並獲得補償及安置。同時,結合居民意願,實行「一院一策、一戶一設計」的「申請式改善」模式,打造新型共生院。廚衛浴進屋,極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升級了院落公共設施,優化了公共空間。通過申請式退租、申請式換租、申請式改善、共生院落建造,實現了屬地居民、入駐商戶等多方共贏,也實現菜西片區持續有機更新。
重塑歷史街巷活動空間是菜西片區保護更新項目公共空間的設計理念。項目改造以來,積極補充公共設施,增加公共綠地面積,因地制宜打造口袋公園,提升景觀綠化;增設兼具藝術性、生活性的城市傢俱小品;優化市政交通設施,提高公共空間利用率,實現與周邊環境的良好銜接融合。此外,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在保護好歷史風貌的同時,鼓勵歷史街區及建築有機更新,讓公共空間成為傳承歷史文脈、彰顯文化特徵、提升文化品位的城市櫥窗。

「萬象中軸」體驗獨特數字文化

「我是鎮水小神獸,請跟我來。」在萬寧橋打卡點,一個虛擬的卡通形象帶領遊客欣賞沙燕風箏、瞭解京式旗袍、聽「劉秉忠」(元大都主要設計者)講述中軸線基點設計……西城區牽頭打造的「萬象中軸」數字文化體驗項目,日前正式發佈上線。而這只助力中軸線申遺的「鎮水小神獸」也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水靈龍」。
項目首發上線鼓樓前、萬寧橋、萬春亭3個打卡體驗點。包括地安門數字重現在內的其他4個打卡點位將於年底前全部上線投入使用。屆時,整個中軸線北段將呈現一幅連珠成串的數字文化長卷。在小神獸「水靈龍」的帶領下,觀眾可沉浸式地進行時空轉換,盡享古今交融、虛實交互的獨特數字文化體驗。


首次亮相的「萬象中軸」項目包括「預見中軸——數字文化探訪線」和「再現中軸——數字時空博物館」兩個功能模塊。「預見中軸」依托河圖的大規模3D地圖構建、高精度空間計算等技術能力,在線下真實的物理空間疊加虛擬數字內容,對中軸線歷史場景和滅失的文物建築進行數字重現,並嵌入數字展陳、沉浸式體驗和虛擬互動等多種效果,構築線下增強現實體驗。
「再現中軸」提供線上體驗,具有數字藏品的收藏、展示功能,通過收集線下體驗的場景素材,將中軸線文化「帶回家」,離開現場也能瞭解相關中軸線知識點、小故事。未來,結合項目可持續社會化運營,還將開發建設「印象中軸——數字記憶分享廳」功能模塊,打造線上與線下互動的中軸線文化傳播分享平台。(張驁)

聯手愛丁堡藝術節 昆曲藝術推廣走向全球

300餘年古戲樓正乙祠賓客滿堂,戲台上演繹著昆曲《牡丹亭》「驚夢」選段;旁邊的大屏幕上,蘇格蘭亞洲藝術基金會主席理查德‧路易斯和遠在英國、致力於推廣昆曲的外國專家網絡連線同步參與……近日,北方昆曲劇院與蘇格蘭亞洲藝術基金會就聯手愛丁堡藝術節以及在其他國際藝術節上推廣昆曲藝術,簽署合作協議,開啟了昆曲藝術走向全球舞台的歷史一刻。
根據雙方協議,將從今年開始聯合舉辦「昆曲全球推廣活動」,首次昆曲推廣在北京正乙祠戲樓以中英連線方式進行;同時開啟「2022年愛丁堡藝術節昆曲大師精品網上展演」;推動建立「昆曲歐洲課堂」;負責昆曲藝術家和劇目參加愛丁堡藝術節的遴選和推薦工作,推動昆曲以更為突出的整體形象亮相愛丁堡藝術節和其他知名藝術節。雙方還計劃在愛丁堡策劃與舉辦「重新發現昆曲全球藝術節」,並在即將竣工的北昆國際文化藝術中心設立「昆曲愛丁堡推廣中心」。
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表示,「雙方將攜手合作,通過愛丁堡藝術節這個全球聞名的藝術平台,建立全球推廣機制,讓戲曲藝術的傑出代表昆曲,在歐洲和全球產生更大的文化影響力。」
在當日舉辦的全球昆曲專家對話中,中外戲劇專家還對昆曲全球推廣的機遇與挑戰、路徑和戰略,進行了深入的研討。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季國平表示:「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第一名。我們向外國友人展示精彩的舞台藝術,要有好戲、好角兒、好辦法。這一次合作,將讓昆曲走向國際迎來一個新的開端。」(王潤)

「探訪北京中軸線」感受古都魅力

近日,西城文化和旅遊產業協會組織了「探訪北京中軸線」系列活動之參觀永定門,旨在深入挖掘南中軸線文化內涵,感受老天橋的風采和魅力。


活動中,一行人在民俗專家趙興力的帶領下,登上永定門城樓,向北望去,極目遠眺可以看到奧林匹克塔,近處一條修復過的昔日皇家御道延伸開去,將永定門到正陽門連成一條完整的文化遺產風光帶。在城樓上,趙興力介紹了永定門的歷史,講解了永定門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轉往先農壇慶成宮的路上,漫步行走在御道上,趙興力借景為大家講述了明清朝代的皇帝從紫禁城坐轎過天橋、天壇祭天、先農壇祭農的過程,號召大家能夠從北京中軸線出發,去感受傳統建築之美,體驗傳統文化的無盡魅力。活動最後,一行人走進天橋印象博物館,在一張張珍貴的史料圖片中重溫天橋百年古都滄桑、感受千年古都韻味。


「探訪北京中軸線」系列活動是西城區文化和旅遊產業協會委助力中軸線申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舉辦的北京中軸線文化普及公益推廣項目,通過「實地走、實地講」的城市探訪形式,從建築、文化、民俗、藝術、生活、歷史的不同側面展現北京中軸線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闡述北京中軸線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故事,2022年針對社會公眾不定期推出10期,在中軸線全段開展城市探訪活動,打造北京中軸線全域體驗項目。(石偉/文 于志強/攝)

「一鍵呼」助力居家養老

「我家按上了一鍵呼養老服務電話,有急事可一鍵撥打急救、親屬、養老驛站、物業等電話,還有掛在胸前的服務器,方便了行動不便的老人。」 日前,居住在西城區月壇街道復興門北大街社區的居民葛阿姨在微信朋友圈發出感歎。


近一段,月壇街道陸續為轄區內70歲以上老人安裝「一鍵呼」應急呼叫智能終端,該街道目前已經為550多戶居民安裝了一鍵呼電話,獨居老人緊急救援再也不用發愁了。
「您按這個鍵可以直接呼叫急救電話,按這裡可以直接聯繫到我們養老服務驛站。」月壇街道復興門北大街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工作人員來到居民崔奶奶家,為她安裝、調試「一鍵呼」養老服務電話,並詳細講解使用方法。崔奶奶和老伴是高齡獨居老人,行動不便,又無法買菜做飯。「一鍵呼」方便了老人將自己的需求直接告訴社區養老驛站。「我每天兩頓都需要從他們這裡訂盒飯,而且柴米油鹽醬醋茶,不管我提出來買什麼,他們都可以代購,給送到家。」崔奶奶感激地說。
「一鍵呼」養老服務電話是專門為高齡獨居空巢老人打造,不僅存儲了老人的家庭地址、親情號碼等信息,還具有定位功能,可提供急救,並與養老驛站緊密聯繫,可以由養老驛站提供健康咨詢、慢病管理、用藥管理、日間照料、助潔送餐等服務,將精準化、個性化、專業化、便捷化的居家養老服務送達到每一位老年人身邊。「這個電話真的是太方便了!」安裝工作啟動以來,月壇街道已經有很多老人使用一鍵呼預約了理發、修腳或開鎖的上門服務。無需使用智能手機便可以線上預約各類服務,老人們直呼方便。
「一鍵呼」應急呼叫智能終端除了操作簡單便捷、服務精準高效,老人及其子女也可在一鍵呼養老平台的手機端查看正在執行與已完成的服務任務,並對服務進行評價。同時,老人的基本信息、親情號碼、健康檔案等詳細信息也一應俱全,方便老人及其子女查閱。
(春曉/文 聞昭/攝)

老舍筆下的什剎海風貌重現

大運河文化帶上,什剎海西海濕地公園裡,柳林環堤,千頃荷花,蘆葦叢叢,水鴨為群,蟬聲鼎沸……老舍筆下的老北京什剎海,風貌重現。
「我們營造了約2萬平方米的水生種植區,包括荷花種植區、菖蒲、蘆葦區等,水生植物50餘種,其中僅荷花品種就多達30餘種。」站在成片盛開的荷花前,薊城山水集團西海濕地負責人李慧介紹,園內不僅植物景觀賞心悅目,還新增500平方米的野鴨島和2個約800平方米的生態浮島區,通過豐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及多種鳥類生境的營建,共同構建出城市濕地的生態系統。西海濕地全線共新建7處總計1000平方米的環湖觀景棧道,成為市民休憩觀景的親水之地。(李祺瑤)

西海濕地公園裡荷花盛開。(王海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