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仔埔也敢去!中山大學揭墓葬與陰廟神秘面紗

【記者吳峙嵩高雄報導】農曆七月敢去墓仔埔探險?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攜手鳳山社區大學等多個單位,共同舉辦「鳳山學論壇-墓葬與文化資產保存」活動,尋訪鳳山城周遭的公墓和陰廟,盼藉由推廣與認識,扭轉大眾過去將之視為陰森恐怖的刻板印象,也呼籲保存墓葬和陰廟等文化資產的重要。
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羅景文表示,陰廟俗稱有應公廟,又稱萬應公廟、萬姓公廟、百姓公廟、水流公媽廟等,是指祭祀孤魂幽厲,或收埋無主枯骨的廟宇,背後多有辛酸故事。
他說,生命遭遇自然災害、械鬥、自殺、誤殺、夭折等死於非命的原因,又或是曝屍荒野、無人祭祀,往往被視為會作祟的邪魅,不免懷抱恐懼。但隨著時間演進,這些小祠小廟已成為當地居民祭祀與信仰的對象,也是台灣民間信仰中,既普遍又特殊的現象。
羅景文指出,這次實地踏查,由不同的專家學者領軍4條路線,有3條走訪清代鳳山城周遭的陰廟,觀察其與鳳山城市發展的關係,最後1條探訪鳥松第三公墓。其中1條路線由高雄在地文史研究者廖德宗,帶領眾人踏查萬福廟、新興製糖會社無緣者墓、昭忠祠和北門萬姓公媽廟。
他說,該路線核心為鳳山城北門外的武洛塘山,此處自清代以來就是鳳山人的主要墓地。淮軍因1874年牡丹社事件來台,陣亡病故者近三分之一,便於淮軍義地安葬1149具勇柩,並設有淮軍昭忠祠按時祭祀。
隨著醫生作家陳耀昌《獅頭花》等歷史小說出版,淮軍再度成為文史學界考察熱點。但武洛塘山自日據時期以來,便不斷被開闢為鐵路、道路、民宅,碩果僅存的墓葬遺跡,得透過實地考察及地籍圖研判,才能釐清確切位置、範圍和與周邊廟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