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毅基隆報導】民進黨市長參選人蔡適應立委擔任講師,強調要透過交通建設串連產業廊帶,為「都市」與「年輕人」減壓。
基隆市長參選人蔡適應昨天擔任由亞太青年協會舉辦的MODEL APEC營隊講師,講課內容包括國防自主,以及北台灣產業發展與未來願景,與會講者包括台灣教授協會會長許文堂教授、國策研究院的郭育仁執行長。蔡適應表示,北北基桃是一個整合式的都市化及產業廊帶,透過交通建設,讓「都市」與「年輕人」減壓,縮小城鄉差距、減輕房價負擔。
蔡適應指出,在學生時期就讀東海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曾想擔任外交官,選修西班牙文和法文,後來因參與學生運動,種下日後對從事公共事務的興趣;因此在退伍後,投身立委助理工作,持續精進專業學識,以基隆城市發展為題撰寫論文,陸續取得淡江大學戰略所碩士、台北大學都市計劃博士學位。
他表示,北台灣的產業和中南部的產業型態與規模不同,不同產業的人才,流動的區域也不太一樣,以國防工業來講,中部的清泉崗基地,衍生航太產業,海軍相關產業會考量軍港位置,而陸軍較為分散,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產業範圍。
針對北台灣的產業發展及未來願景,蔡適應認為國際上的產業帶,都已經變成都市化廊帶,不會侷限在單一城市,伴隨交通發展和科技進步,帶動郊區發展,整合起來成為一條產業廊帶。以北北基桃來說,作為一個整合區域,以台北市為核心,分為空港與海港,應該需要兩條捷運來連接空港和海港,目前桃園機場捷運就是以此基準為設計的空港捷運,而未來的基隆捷運就是連結海港的捷運。
蔡適應說,目前全國科技園區產值,最高的內湖科技園區,園區內並沒有工廠,但台灣各大企業的總部都集中於此,把營運總部和財務中心聚集於此,導致塞車問題,因此必須透過交通建設設法減壓,像是捷運或公車,未來的基隆捷運會和汐止民生線整合在一起,作為內湖、南港、汐止的產業廊帶延伸。未來基隆的「二線碼頭」就是「內陸的貨櫃站」,可以釋放出大面積的空地,建構新的運輸系統,打造東台北的生活圈,不僅可舒緩當地的交通問題,也是產業廊帶的重要延伸。
蔡適應強調,要把年輕人留在基隆這座城市,最重要的就是減輕房屋購買的負擔比例,台北市的房價已經無法負擔,所以會擴散到鄰近城市尋求落腳處。以台北市為界,分成東西兩邊,西區的發展逐漸往桃園走,而東邊的發展從內湖一路延伸到南港、汐止、基隆,房價相對便宜,交通也算方便,北北基桃的生活圈,就是要透過交通圈規劃的方式,減少青年生活負擔,進一步縮減城鄉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