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獅”話 | 罕見的明代守門石獅石虎​

在閩南,寺廟、府邸、民居前的守門獅,多為一尊或兩尊的石獅,而在泉州古城西街西段一座歷史悠久的宮廟門口,卻是由石獅和石虎組成守門獸。文博專家表示,這種情況非常少見。
這座宮廟便是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的奉聖宮,主祀唐代戲神雷海青(即田都元帥),石獅石虎為明代遺物,默默見證了這座古老宮廟數百年的興衰變遷。
奉聖宮位於泉州西街西段577號,據宮內的《泉郡奉聖宮重建碑記》記載,奉聖宮因“崇奉聖諭金牌而得名”,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傳為建於南宋的五顯廟改建而成,宮內主祀唐代戲神雷海青(田都元帥)。奉聖宮門口明代的石獅、石虎守門獸,尤為罕見。
雷海青是唐玄宗時的著名宮廷樂師,善彈琵琶。安史之亂時,長安城被攻破,皇室西逃,避難不及的文武百官,以及包括雷海青在內的梨園子弟均被亂軍俘虜至洛陽。一日,安祿山在凝碧池設宴,命雷海青演奏《霓裳羽衣曲》取樂。雷海青不屈從,向西方磕頭後手執琵琶怒擲安祿山。安祿山惱羞成怒,兇殘地殺害了雷海青。
著名詩人王維從好友處聞知此事,悲痛難以自抑,提筆寫下了《凝碧池》:“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落葉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王維含淚追悼梨園英雄,至此也讓雷海青名留青史。
唐玄宗被雷海青忠義之舉所感動,誥封其為“天下梨園都總管”。“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唐肅宗又依郭子儀所奏,追封雷海青為“太常寺卿”“田都大元帥”。而後,雷海青被梨園子弟奉為“梨園祖師”“相公爺”,被眾多劇種尊為“戲神”。千百年間,漸漸從人變為了神,被閩地鄉民尊崇為“保護神”。
傳說,南宋末年端宗皇帝南逃途中突遇風暴,危急之際是雷海青顯聖解難。端宗脫險後,因雲霧遮蔽,隱約看到雲端帥旗“雷”字的下半部“田”字,於是頒詔天下,賜名“田公元帥”。
據記載,奉聖宮所在地古為郡城西門(義成門),南宋時因南外宗正司駐泉州,大批宋室宗親入泉,帶來許多宮廷藝人,南來的樂工都住在義成門各鋪。原為五顯廟,後又增祀田都元帥雷海青,並奉為鋪、境主公。
西門一帶古為漢族、畬族民眾聚居地,雷海青是畬族人,因此奉聖宮成為泉州雷氏畬族紀念相公爺的聯絡場所,也成為畬族祭拜祖先的場所。每逢大事,漢族、畬族的鄉紳、耆老便會相約于奉聖宮議事,這裡也成為泉州目前僅存的幾個約所遺址之一。
經過數百年的歲月滄桑,經歷過遷址及火災等,如今奉聖宮仍留下不少有價值的文物:一口明朝的“龍井甘泉”,兩方明朝的石碑,明朝的石獅、石虎,清代的木刻祭祀辟邪符牌印模,以及福建省最完整、最有特色的畬族祖先崇拜連續圖畫和文字說明。2001年5月,奉聖宮被泉州市列為第五批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宮門前的明代守門獅虎,左石虎,右石獅,高約50釐米。石虎微笑,線條簡約,造型古樸,前肢曾遭破壞,為後來續接;石獅後蹲,腳踩繡球,獅頭毛髮紋路細膩清晰,咧嘴笑著,憨厚可人。

左邊的石虎微笑,線條簡約,造型古樸。

右邊的石獅腳踩繡球,咧嘴笑著,憨厚可人。
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原主任陳鵬鵬介紹說,在傳統宗教建築中的石雕獅一般為一對或蹲或臥的雌雄獅,二獅左右側視,像奉聖宮這樣獅、虎湊對的守門獸,非常罕見。奉聖宮曾是畬族雷姓的宮廟,一獅一虎作為守門獸,或與畬族獨特的民俗有關。
作者 黃寶陽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