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學術研究已成「為學歷服務」的過程

學術研究的目的,在對自然與社會科學的現象上,能解釋問題、重新定義問題以及發現新問題,進而提出問題改善的建議,這是學術研究的科學精神,也是時代與社會進步的動力。然而國內在廣設大學後,學術界的科學精神已不復存在,甚至學術研究已墮落到成為「為學歷服務」的過程。
從近年論文門事件的焦點,起因竟都是政治鬥爭,與其評論者從學者到政治人物,評議重點在於論文是不是真的、有沒有抄襲的學術倫理議題上打轉,似乎符合學術倫理,就是一本好論文,卻沒有人真正點出為什麼要寫論文、而論文的意義又是什麼,這現象是否彰顯出台灣的知識分子、社會菁英,已經頹廢到只有政治、沒有是非,更到了欠缺智慧素養的境界,這些論文門議題,有如掛起的一面有辱斯文的照妖鏡。
高等教育的初衷是菁英教育,為社會培養知識分子,大學學習專業知識,研究所精進專業,透過學術研究的過程,提出問題並給出改善問題的建議,這個建議的呈現就是所謂的「論文」,包括學術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而這個問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在於論文成果的貢獻度,沒有研究貢獻的論文,就形同廢紙一本,至於研究過程,的確需要求符合學術倫理的規範,但過度強調學術倫理而忽略研究貢獻的真諦,形同捨本逐末,這也正是當前學術界普遍的陋習與現象。
台灣的大學林立,每年的碩博士有如在量產般,碩博士學位論文也一樣,依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及畢業生人數預測調查分析報告指出,110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研究所碩博士畢業生就有57,204人,其中碩士53,949人,博士為3,255人,每年產出了大量學位論文,這些學位論文為學術界與產業界創造了什麼貢獻與成就才是值得探討的議題,而學術倫理充其量也只是論文寫作的表面工夫而已。
當前研究生們的論文產出到底是「寫論文」還是「做研究」,不諱言,能找出社會問題或產業問題來進行研究,提出有貢獻性的研究結論與建議,才是學術研究的精神,但大部分的碩博士研究生,只是為了畢業為目的而寫作論文,而無半點研究貢獻的論文,就算符合學術倫理的表面工夫,也僅是一本文無點墨、有辱斯文的廢文而已。
哈佛大學的加里•金教授,曾經對學術研究做以下注解,「學術論文,並不僅僅只是完成一本學術寫作,而是如何重塑你的人生,從一個只會上課的學生轉變為一個獨立、積極、對學術有貢獻的學者。」加里•金更強調,學術研究到學術貢獻的過程是無情的,卻比撰寫博士論文更加至關重要,因此,學術研究如何產出有其學術貢獻價值的文章,才是學術界追求的目標與真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