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毅基隆報導】國立海科館潮境智能海洋館「海星的奇幻旅程」,暑假海洋明星特寫派大星登場。炎炎夏日,許多人到海邊玩水,看到海星若動手想抓它,在爭脫與拉扯間,常會讓海星的管足斷掉,而這斷腕求生也是海星保命和爭脫的機會。
國立海科館為讓民眾有更多認識海洋每種生物的機會,透過潮境智能海洋館近距離的觀察海星,將可愛的模式加上逗趣的旁白,以及專業小知識的引導,製作「海星的奇幻旅程」小影片,影片獲得許多大、小朋友和學校老師的稱許和肯定,讓海星成為到智能館,追尋欣賞與追星的海洋小生物。
海科館表示,卡通動畫人物的派大星就是海星,海星是一種棘皮動物,牠們的體表披覆許多骨片與骨板,所以表面觸摸起來會有硬硬的感覺。在大自然中分布很廣泛,從潮間帶至深海、不論是礁石、沙地或泥灘地,常可看到牠們的蹤跡。海星雖然缺乏腦部構造,沒有大腦可以當「指揮官」指揮身體的運行,但海星的特點在於它的外觀係由身體中間伸出輻射對稱的五個腕。腕中會有許多管足,這些管足接收到來自「腕」的全局定向指令,即可協調運作、移動、吸水和抓取食物,為屬於底棲動物並藉由腕足而爬行。
海科館指出,海星的外觀很多變,一般對海星的印象大多是有五隻腕足的星型;其實有多達二十幾隻腕足的棘冠海星;也有些腕足退化、身體膨大,導致牠們看起來很像一塊麵包的麵包海星。但不論腕足有多少,牠們身體都呈現放射狀的輻射對稱。
海星雖不像魚類具有游泳能力,且在水中移動緩慢,但要怎麼預防自己不會被水流沖走呢?原因是牠們的底部具有很多的吸盤結構的「管足」,可以幫助牠們吸附在岩石上,亦可藉由改變體內部份的水壓,改變腕足和管足的動作,讓牠們可以在海底移動或是在意外跌倒時可以翻身。
海星的食性,因不同種也會有不一樣,有些吃蛤蠣的雙殼貝類,有些則以小型碎屑為食,甚至有以藻類、海綿、小型無脊椎動物,甚至是珊瑚為食,但海星本身也是其他生物如蝦蟹或大型螺類的食物。海星常為了保護自己,牠們除有堅硬的表皮或棘刺外,再生能力也很強,而斷掉的腕足也可再度長回成原來的摸樣。
想要一探這卡通人物的派大星,暑假期間不妨走訪海科館的潮境智能館,探索與認識這些可愛的海洋生物,為服務民眾,海科館暑假期間(七月一日到八月三十日)全館周一不休館,假日延長營運到晚上六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