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法脈專刊】【證嚴法師說故事】五欲熾盛,多災難

人心「貪、瞋、癡、慢、疑」五欲熾盛,為世間造成很多災難;佛陀來人間,就是要觀機逗教開導眾生。

佛典中有兩則故事——
一位商人一心希望事業成功、賺盡天下財富。有人告訴他:「只要每晚用最好的柴拜火神,錢財就會如熱火般滾滾而來。」於是他遣人上山砍柴,用最好的木料,三年不間斷拜火。怎知生意不僅沒有起色,還日漸衰退。
又有人告訴他:「每天準備豐富的祭品,在太陽、月亮出來前虔誠禮拜,就會日進斗金。」於是他連續三年殺雞宰羊拜求,生意卻愈來愈差,不僅花光家產而且病倒了。
他聽人說佛陀是位覺者,於是決定到祇樹給孤獨園請佛開示。
見到佛陀,商人大聲哭訴他如何用盡心力卻一敗塗地……佛陀告訴他:「你為求財,大量砍伐樹木當柴燒、大量殺害動物來祭祀,造業深如大海,怎麼可能得福呢?」
「現在開始,你要孝順父母、發心行善,同時要去除內心的貪、瞋、癡、慢、疑;相信正法且精進入法,才能使身心安住。」
商人聽了心開意解,懺悔過去愚癡犯錯;心病去除,信心生起,決定回去老老實實做生意,並且隨分隨力為社會人群付出。

~~
佛陀在世時,有一天波斯匿王來見。佛陀見波斯匿王渾身沙土,關心詢問:「您是做了什麼粗重工作,看起來很疲倦的樣子?」
波斯匿王回答:「在我的國家,有一位有錢人往生了,他的財產沒有人可以繼承,所以納入國庫,我是去點收他的財產。」
佛陀不解:「這麼有錢的人,怎會沒有親人?」
波斯匿王回答:「他雖然很有錢,卻很慳貪,平常捨不得吃好的東西,穿的也都是補丁的衣服;父母無法得到他的奉養,只好投親靠友;妻、子無法忍受他的苛薄,也都各自散去。落得年老時不僅孤單老病,往生後也沒有人願意為他處理後事,只好由國家出面。」
波斯匿王說,剛才打開他的藏寶庫,發現裏面有很多值錢的珠寶。他請教佛陀:「他有這麼多財產,但一輩子都沒有享用到。那他的來世將如何?」
佛陀回答:「他空有財物,卻對父母不孝、對妻小苛薄,慳貪不肯布施,來世將墮落三惡道。」
國王聽了心生怖畏:「我會以此為警惕,多做善事幫助貧困的人。」
有福生在人間,要戒慎、要感恩,藉福修福,再與人人結好緣、種好因;莫因為有福而沈迷享受,或慳貪執著不肯布施。受情纏縛、受欲綑綁,就會不斷產生惑、業、苦,煩惱重重而無法解脫。
人生在世,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將生命價值發揮得淋漓盡致,無怨無尤付出慈悲大愛,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靜思法語】勿輕己能弘誓願

我很期待,慈濟能加強力量,如「火金姑」一樣,一隻隻的亮起來。
在這張全球地圖上面,我一直期待螢火蟲亮晶晶的光,能從發祥地臺灣不斷發亮,直到飛滿天下,讓每個地方能接觸到慈濟;慈濟在哪裡,就會看到那裡的苦難人得救,這都是起自五十五年前的那一念心。
一隻火金姑,發了那一念心,閃亮起來,現在全球就有六十六個國家地區有慈濟人,他們就地取材,發展慈濟志業。

少少慈濟人 承擔願力大

以(荷屬)聖馬丁來說,少少的慈濟人,可以照顧好所有的窮困人,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不論慈濟的愛心多或少,他們總是盡其心力,就如剛開始發放的時候,東西少,需要幫助的人多,他們要給的米是用量的。
他們問來領米的人:「你家幾個人?」,就給多少杯米。舀起第一杯米,就告訴他們,要心想好意;第二杯米,身行好事;第三杯米,口說好話。
他們所承擔的責任很重,不但給所有窮困的人愛心,還很有禮貌地彎腰鞠躬,教育他們要想好意、行好事、說好話。
他們平常會邀人來家裡說慈濟的故事,讓大家可以將這些好事、好話,點點滴滴落入心裡。此外,他們還要在當地承擔濟貧救急的工作,而他們也都做到了,所以我會很疼惜國外的慈濟人,因為他們很願意承擔。
當然我也很感恩臺灣的慈濟人,臺灣也需要慈濟人。我剛剛在(新竹靜思堂)客廳,就聽到大家為了這波疫情,用心用愛付出。跟聖馬丁不同的是,我們在這裡的慈濟人是一「群」。

持六度萬行 慎勿放逸

現在很多國家動盪不安,在我們生活中的人間,就有很多的災情、苦難,想想,我們真的很有福報,所以要天天說感恩。天下苦難偏多,大家要有感恩心,更要為天下來付出。
我們要盡量做,做我們看得到、走得到的,這就是「國際救災」——國際救貧救苦。我們走不到的,就做不到;足跡能到的,就要發心立願一定要做到。能在人間造福、救濟苦難人,就是有福的人。
佛陀給我們一條康莊大路,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方法都可以度人,佛陀用這些方法度我們,我們也要用來度人,而這六種方法的開頭就是布施,也就是要付出。
六度才能萬行,有種種的方法。我們要將心結合起來,虔誠地呼籲人人要有完整的愛,盡量提倡素食。素食就是護生、愛生、放生。護生,是要保護人和動物的生命;愛生,要愛護一切眾生;因為不忍心眾生受苦,所以要放生,這三項愛生、護生、放生結合起來,就是要大家茹素。
愛的力量是很大的,方法卻很簡單,只有一個,愛。就像火金姑,千萬不要輕視牠的光亮,牠一發光,就是這樣一閃一閃的亮晶晶。我們的生命也要不斷地發光發亮,才有生命的價值。
師父要大家做生命的盤點,如果做得還不夠,就要盡此一報身,不斷地去做;做得夠了,就是積德,付出的德終歸於自己。請大家稍微盤點一下,有做到的,要繼續再做;還未做的,趕快補,要日日勤精進,慎勿放逸。
佛陀是宇宙大覺者,大家要了解佛陀來人間的意義;六度萬行是佛陀對我們的期待,祝福大家福慧雙修。

「人定勝天」的真諦

作者:靜瑩

「人定勝天」四個字,有好的解讀,也有不好的解讀。
好的解讀,應該是很多人都會說:「哎呀,這就是你的命啦,你要接受!但是命運還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只要肯努力、肯用心,下苦工,我們還是能改變我們自己的命運。」也就如上人教我們的,再苦再窮的人,只要有布施,將善的種子種在心田裡,有一天種子在因緣具足下,還是能開花結果,遇到貴人。

宋朝劉過在《龍洲集‧襄央歌》中寫到:「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天」,被古人認為是至高無上的,《周易》才有「天、地、人」之「三才」之學說。勝天——即高於「天」,重於「天」,可以理解為「重於一切」或「高於一切」。所以「人定兮勝天」,這句話的含義應該是指「人心安定高於一切」或「人心安定比什麼都重要」。

相反的,眾生無明,沒有縮小自己,自大、高傲,認為自己的能力夠勝過天威,炫耀人定勝天。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帶給人類越來越強悍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人類篤信「人定勝天」,陶醉於改造自然的巨大成果之中,並為此而沾沾自喜。但與此同時,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大氣臭氧層遭到人為破壞,北極冰川局部融化等等現象,已經向人類惡性改造自然的行為發出了嚴厲警告,遭受自然界的默默反擊,人類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上人教導我們,真正的人定勝天是人人要一心同體,同體大悲就是一心,人人就是一心,大家的心若合齊,大家虔誠,大家心會道理,這樣才是人定勝天,自然順天理,減災難。

疫情間,上人更殷殷教育我們,以謙卑之心面對天地自然,還要敬天愛地。這波疫情是大災難,也是對人類的啟發,啟發人人覺醒──災難臨頭了,眾生的覺悟要抬頭,要仰頭向天說懺悔,低頭向地說感恩,感恩大地的寬容,供應五穀雜糧、淨水,讓我們依賴大地生存;更要感恩大自然提供豐富的資源,給予眾生優美的生存環境。

證嚴上人《四十二章經講述》

比丘有三種意義,一種叫做破惡、一種叫做乞士、一種叫做怖魔。
比丘既然要修行,就要將一切惡法完全破除。日常生活中,起居動作、開口動舌,即使是端碗持筷、穿衣步行,都有戒、有規矩,平常的習慣一點都不能犯錯,所以叫做「破惡」。
再來「乞士」,上乞佛陀的教法來養慧命,下向眾生乞食來養生命。佛陀在世時,比丘都要去外面托缽。為了讓在家居士有機會接觸到出家人,讓他們能夠種福田,所以向在家居士托缽。
人生有兩種命:一種是生命、一種是慧命。慧命是永遠無生無滅的,也就是佛性。生命是現在的身體,有生老病死;時間一年一年過,身體一年一年老,到有一天消滅在人間,叫一期的壽命。生命有生死,慧命無生滅,要利用生命來追求不生不滅的慧命。
再來「怖魔」,修行者要出家時,有很多魔軍、魔王會恐怖;因為修行若能成功,就會脫離三界。魔王控制三界,將三界的眾生當作是他的子孫,只要一個脫離了三界,他就減少一個子孫;尤其只要一個人成就,就會度很多人離開三界。所以有人要去修行,魔就會恐怖,稱作「怖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