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盤彩繪泉州22個遺產點!晉江大叔醉心推廣磁灶陶瓷文化

此前,一段大叔在瓷盤上彩繪泉州22個遺產點的視頻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這位大叔是晉江磁灶鎮的吳康為。出生于歷史悠久的陶瓷之鄉磁灶鎮,吳康為從小就接觸陶瓷文化,對陶瓷彩繪充滿興趣。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將磁灶的陶瓷釉下彩繪和醬釉三彩的技藝傳承下去。

致力推廣 瓷盤上巧手繪就遺產點

走進吳康為設立於家中的小工作室,大廳柱子上懸掛的兩個瓷盤映入眼簾,一個瓷盤上畫著東西塔,另一個瓷盤上畫著草庵摩尼光佛造像。這兩個瓷盤的擺設位置之所以如此顯眼,是因為上面有泉州申遺時來到泉州進行現場考察的國際著名水下考古專家傑瑞米·格林先生的簽名。吳康為介紹,其實家裡懸掛的這兩個瓷盤是複製品,原品被晉江市美術館收藏。

 

▲有考古專家格林先生簽名的瓷盤

▲吳康為的作品

吳康為工作室有一整面擺放瓷器作品的收藏櫃,不少瓷盤作品都是以泉州的遺產點為主題。工作室的長桌上擺放著一幅未完成的長卷,是吳康為正在創作的泉州22個遺產點的國畫長卷。“這是我從事美術行業的兒子讓我畫的,也是為了宣傳我們泉州。”吳康為樂呵呵地說道。

“在陶瓷上彩繪開元寺等名勝古跡,我已經做了8年左右,也經常去這些地方寫生。”吳康為說,他最喜歡畫的就是開元寺的東西塔,多年來已完成上百個以東西塔為主題的瓷盤和梅瓶(傳統名瓷,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東西塔很有代表性,我小時候一到市區就會去開元寺,是我的童年記憶,也受到最多人喜愛。”

“大家都比較喜歡22個遺產點系列的瓷盤,很多都送人了。”為了宣傳泉州,也為了把磁灶的陶瓷文化推廣出去,吳康為總是將自己完成的作品無償贈送給社會各界人士。

 

▲吳康為的作品

 

▲吳康為的作品

充滿興趣 與繪畫結下不解之緣

因為熱愛,吳康為在彩繪陶瓷這條路上堅守至今。他今年68歲,已經和陶瓷、繪畫相伴50餘年。由於爺爺奶奶從事陶瓷手工業,年幼的他耳濡目染,從小對陶瓷和繪畫都充滿興趣。“小時候沒能讀書,13歲就跟著當地的老師傅從事陶瓷彩繪工作。”回憶起學徒時期,他覺得很苦卻樂在其中。“晚上經常要自己一個人加班,畫的速度還要快,甚至要一隻手拿著兩根筆劃。”

1974年,他成為一名工農兵大學生,學習繪畫專業。吳康為回憶,當年入學考試若沒有監考老師的理解,他也沒機會繼續學習繪畫。吳康為回憶,考試當天他幫哥哥拉陶瓷到市區,由於沒有車可以搭乘,他只能從市區跑步到晉江考試。跑到考場時,已經遲到了一個多小時。“薄薄的准考證被汗水浸得快爛了。”瞭解了吳康為的情況後,丁朝安等監考老師決定給他一次考試機會。就這樣,吳康為成為了丁朝安的學生。“這也是我和繪畫有緣分。” 吳康為笑著說。

1977年畢業後,吳康為就到晉江文化局從事舞美工作。即使在工作他也沒有放棄陶瓷,放假回家都會跑去做陶瓷。改革開放後,哥哥辦了陶瓷廠,吳康為就幫著做陶瓷設計的工作。工作的忙碌並沒有讓吳康為放棄繼續學習,他會定期將作品拿給老師看。

在吳康為的影響下,目前,他的家族中有6人從事美術行業。“他們比較多是雕塑專業,但是也都很喜歡陶瓷,還會將磁灶的陶瓷文化與他們的專業結合起來。”吳康為的妻子說道。

身體力行 傳承陶瓷釉下彩繪技藝

“看到德化陶瓷火起來後,我就覺得我們磁灶的陶瓷文化沒有傳播開來十分可惜。”吳康為說,磁灶的釉下彩和德化的釉上彩不同。釉下彩的風格比較粗獷,繪畫的時候要心中有數,下筆要快。並且釉下彩不易掉色,不容易被腐蝕,能夠保存比較久。但多年來,磁灶很多原來做陶瓷的人因不同原因紛紛轉行,吳康為便開始注意到陶瓷釉下彩繪這項技藝的傳承問題。

泉州申遺成功後,吳康為十分開心,他說磁灶窯址能成為泉州的一個遺產點很不容易,這也更加堅定了他繼續傳承下去的決心。談到傳承問題,吳康為總說要靠年輕人,可說起現在的學生,吳康為搖了搖頭,“現在學生負擔重,能夠專心學習這項技藝的人並不多。”他說偶爾會有一些感興趣的年輕人到工作室找他學習、交流經驗,但並不多。

“只要有人叫,我總是隨叫隨到,全力支持。”陶瓷製作是嶺畔小學的特色課程,吳康為常年免費為小學生授課。吳康為說,看到學校有學生對這個感興趣,而且有天賦,他就十分高興。此外,他還經常參加“磁灶窯”陶藝傳習所開展的公益活動。“把磁灶的陶瓷文化推廣出去,這是我的心願。”吳康為如是說。

作者 郭蓉芳 魏曉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