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最大少數民族村奔富路 滿了「糧倉」鼓了「錢包」

【本報綜合報導】地處福建最南端的漳州市詔安縣,素有「福建南大門」之稱,是全國(水稻)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範縣。近日,記者來到該縣西潭鎮美營佘族村時,詔安縣緣份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技人員正忙著播種育苗。
「再過半個月,這些在溫室大棚培育的秧苗,就可以送到田里插秧了。」詔安縣緣份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鍾麗欽笑著告訴記者,現在春耕春播正當時,鎮裡大部分土地都將插上他提供的水稻苗。
據鍾麗欽介紹,合作社提供技術、工業化(集約化)育秧、統一供秧、機耕機播、統防統治、增施有機肥、機械收割等全程託管服務,主要供應詔安,並向周邊輻射。
美營佘族村裡,放眼望去全是大棚蔬菜和綠色農田,種植的甜椒、辣椒長勢喜人。這裡的農民正迎來一個豐收季,在蔬菜採收後,又將種上鍾麗欽培育的秧苗。這就是當地水稻與大棚蔬菜輪作的農業生產模式(簡稱「稻菜輪作」)。

詔安縣緣份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技人員忙著播種育苗,全力備戰春耕春播。

美營佘族村是福建省最大的少數民族村,全村人口7000人,其中60%的村民種植青椒,青椒種植面積將近3000畝。美營佘族村黨委書記、村主任鍾惠強說,目前正積極推動青椒大棚種植產業發展,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產業。
「青椒採收完後,就要種上水稻了,種植水稻將獲得國家補助。」在鍾惠強看來,開展「稻菜輪作」可以改良土壤,促進糧食生產,大幅提高農民收入,可謂一舉數得。
「以前沒技術,也沒成規模,效益低,村裡人大都外出打工;如今開展青椒大棚種植後,村民『錢袋子』鼓起來了,吸引很多外出務工者返鄉務農。」鍾惠強說。
鍾惠強表示,美營佘族村爭取到2025年大棚蔬菜種植實現產業化規模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萬元(人民幣,下同),農村人居環境全域改善。
現年55歲的西潭鎮主任科員鍾武欽,也是美營禽族村人,10多年來見證了這個少數民族村的脫貧致富。鍾武欽說,「稻菜輪作」每年水稻一季、蔬菜一季,這一模式在西潭鎮大規模實施,讓村民年收入翻了好幾番。

詔安縣緣份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技人員忙著播種育苗,全力備戰春耕春播。

2007年以前,西潭鎮就已實施「稻稻菜輪作」,即一年水稻2季、蔬菜1季,但當時產量和效益較低,農民賺得少。2013年以後,西潭鎮開始利用大棚大面積種植青椒、甜椒,輔以其它蔬果;蔬菜收益大幅提昇,村民也大幅增收。
鍾武欽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西潭鎮土地畝產值年純收入2013年是5000元,現在提高到2萬元左右。目前,西潭鎮水稻種植面積1萬畝,年產值1千萬元;蔬菜種植面積1.37萬畝,年產值4.5億元。
經過多年摸索,西潭鎮已經走出了一條「三步」走的鄉村振興路:以守田制度,做好糧食生產「第一步」;以項目支撐,做好農田建設「第二步」;以稻菜輪作,做好農民增收「第三步」。西潭鎮黨委宣傳委員劉瑞平表示,「稻菜輪作」促進增收,讓農戶既滿了「糧倉」又鼓了「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