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良安鹿谷報導】近二百多年前,清代總兵吳光亮,銜命開闢八通關步道,並在陳有蘭溪與十重溪匯流處勒石,題字『山通大海』,但幾經天災摧殘,重刻的巨石,同樣湮沒於滾滾濁流中,不知去向!最近新版的『山通大海』題字在擋土牆上,見證歷史滄桑。
日本人出兵攻擊台灣,發生霧社、牡丹社事件後,清光緒皇帝為鞏固東南防務,派欽差大臣沈葆禎來台主導,開闢三條貫通中央山脈的路徑,打通「前山與後山(花蓮)」。而由總兵吳光亮開闢的「中路」,即今的八通關古道。
吳光亮在八通關古道上、南投縣境內所立碑碣,包括集集鎮的「開闢鴻荒」及「化及蠻陌」,鹿谷鄉鳳凰山麓的「萬年亨衢」,及信義鄉的「山通大海」,也有傳說設立在八通關大草原上的「過化存神」。
其中,「過化存神」石碑,已湮沒荒煙蔓草間。而「山通大海」則是命運多舛,原本所立碑石,極早就被洪流沖毀,民國七十七年間,南投縣政府仿原題字,在陳有蘭溪中巨石上。詎料,桃芝颱風重創陳有蘭溪沿線,這方巨石也難敵大自然的威力,一夕間消失無蹤!
嗣後,地方人士重建八通關古道興闢時設立在「楠仔腳萬」的土地公廟時,再度重刻「山通大海」四個字,就嵌在土地公廟後方的水泥牆上,讓後人追憶昔日逢山開路的艱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