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法脈專刊】【證嚴法師說故事】印光大師以事啟理

有一則公案,大陸江蘇吳縣有一位縣長姓鄧,名叫鵬九。吳縣郊外有一座靈巖山,山內住著一位大德法師,是佛教中鼎鼎有名的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德望遠播,每個人都很敬佩。
鄧縣長有一位好朋友,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叫做居正。居正開口、閉口都離不開三寶的功德。慢慢地,鄧縣長很好奇,就問:「你一再稱揚三寶,請問現在在教化眾生的哪一位法師,你認為可欽佩、可供養呢?」居正為他介紹印光大師。鄧縣長好奇跟著去拜見,他見到印光大師,看起來平平凡凡的,看不出什麼德望高深。朋友學問很高,對一位看起來平凡的出家人那麼尊重、恭敬,所以他的疑心更大。
有一天,鄧縣長親自到靈巖山拜訪印光大師。去到那裡,大師正在拜佛;大師不管客人來,繼續威儀莊嚴在拜佛。鄧縣長站在旁邊,足足一個半鐘頭之久,雖然主人沒有招呼,但他看大師拜佛,無形中起了非常感動的心,因為這位出家人的行儀,是這麼地莊嚴,拜佛中一起一落,都能啟發人心。
縣長一直等到大師拜完,就問:「您那麼虔誠拜他,究竟靈不靈?」所指的「他」,就是大師拜的佛像。印光大師回答:「不靈。」「不靈,您為什麼拜呢?」大師說:「他不靈,我靈。」後來,他們談了很多佛法。
印光大師從儒家的思想,一直講到佛教的道理。大師說,修行是「我」自修,修「我」的自性,學「我」的自法,但是我們要以虔誠的態度,為「自我」來虔誠,為「自我」來敬重。佛性原本就是自己的,拜身外物就是拜心內的自性,所以說,外面靈與不靈?當我們拜得心專意切,自然就靈。這是對有智識的人講的話,若對邪見的眾生這樣說,他會認為:「若這樣,我都不用拜佛了,也不用聽經,因為我本來就是自性三寶,何必再去拜身外的三寶呢?」
印光大師明明知道「他不靈,我靈」,但是他仍然在拜;常說以事啟理,拜佛是「事」,內性的發光是「理」,所以還是要虔誠禮拜。就如見地藏菩薩像,能起恭敬的態度;聞地藏菩薩的名,可以稱名稱讚、誦念;聽經,能夠依照經所教的方法去修行,這樣所得到的就是不可思議的功德。若因為散漫,認為外面根本不靈,內在的燈又不能照亮,般若光就沒辦法進入我們的心地,這樣不只菩薩道走不了,何況不退轉呢?
【摘錄自《地藏經講述四》第十二章見聞利益品】

摘錄自《靜思法髓妙蓮華 序品第一【壹】》第二章經序六成就

【靜思法語】拯救蒼生志不移

各位慈濟大學醫學系的準醫師、菩薩們,恭喜啊!當我用虔誠的心,為每位準醫師戴上了聽筒時,心裡有萬千的祝福,祝福各位將來就是大醫王了。
我對醫師的讚歎與期盼,就是期待大家用愛心對待將來要面對的病人。人生苦,最苦的就是病痛,希望各位將來要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有愛才會有希望,人生才能善而美。

不忘初衷 膚慰病苦

人生能夠善而美,需要具備真誠的心念。相信在座的每一位,一定是以真誠的心念選擇就讀醫學系,而醫學系的目標就是要救人。人生最苦的是病痛,我對病苦也是最有感覺。從年輕時代,我一直都是體弱多病,才會在出家以後,有這樣的心念去思考如何解除人間苦難。
人間苦難莫過於貧窮、病苦,當人有病時,最需要的就是醫療照護。我們要輕輕地膚慰,讓他們了解那分的疼惜、愛護,就是真誠的愛,我虔誠期待你們這一屆大醫王,也要能提出這樣的愛心。
愛是人生最有意義的價值,我最近一直都跟慈濟人說,要盤點自己生命的價值。人來世間如果只是在生、老、病、死苦中空白地過去,是沒有價值的人生。
我這一生都是在病苦中,但為了要成就醫療志業、為了要蓋學校,過去還可以帶著病到處奔波。現在年紀越來越大,自己就會想,「年紀大了,走不動了!」
不過這幾天我又回復了一些,跟委員、慈誠說不要認老,人人要把握生命,讓生命發揮無窮際的價值。能呼吸、能走路、可說話、能做事,這些都要再多一個「好」——「好」的呼吸、走「好」路、做「好」事、說「好」話。

醫病醫人又醫心 造福人間

各位從醫學系授袍典禮開始,聽到的都是好話;師長的好話,無不都是在勉勵各位。他們很用心在教育,是好老師;他們本身也是大醫王,是好醫師,他們是大家的典範。
很期待各位準大醫王,要時常心存感恩,「感恩父母生我、育我」。我時常說,我要感恩我的父母,但我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報父母恩?他們給我身體,而我則用他們給我的身體來回報。
為什麼叫「用我的身體回報他們」?我要用他們給我的這個身體做很多好事,創造有價值的人生,來回報他們的恩情。我也很期待各位準大醫王,要發這樣的心、立這樣的志願。
當我把聽筒掛在你們的脖子上時,很想再用一點力氣,重重地拍一拍你們的肩膀,叮嚀你們能醫病、醫人,更醫心。你們要醫病——拔除他身體的病苦;還要醫心——膚慰他的心,不要讓他已經很苦了,心裡又是惶恐。
各位準醫王的肩膀,都要好好地挑著「愛」。在慈濟,我們說造福人間,還要運用智慧,叫做福慧雙修。有福,就是成功的人生;有智慧,就是行善、造福人間。
天下眾生的苦難莫過於病痛,而大醫王是活佛,也是崇高的醫王。我敬愛你們,也期待各位互相愛護、彼此勉勵,大家一起發願,將來不論在哪家醫院,都是要面對苦難的眾生,請發揮你們的愛心與大醫王的精神。
這都是今天要跟大家要說的,是叮嚀,也是祝福。祝福人人將來成為大醫王,拯救天下苦難眾生。

迷途知返歸正道

作者:靜一

舍利弗在加入佛陀僧團前,是跟著一位沙然梵志學習。沙然梵志,是全國人人稱讚的智者,往生前,最後一次對弟子說法,卻道出了他心中的疑惑。

他曾在一個國家,聽聞國王往生,即將火化。王后因為深愛著國王,眼看著大體即將灰飛煙滅,心慟之下,便也投身火海,隨國王而去。

王后的舉動讓沙然梵志震撼不已,是怎樣的情感,能讓人連最珍貴的生命,都毫不猶豫地捨去?情,讓多少生命紛擾,甚至國家戰亂,到底人該如何才能脫離這情的糾纏呢?

有時,我們面對在情執中的朋友,幾番規勸不下,自己心情也受了影響,怎麼就說不動你這個死腦筋,偏要將自己的心帶往死胡同裡去。

可是接著想想,或許佛菩薩看我們,也是這般的傻氣。抱著虛無的財、色、名、食、睡,至今還不肯妥協,像個不肯長大的孩子,抱著心愛的舊玩具,賴在無止盡的輪迴遊戲區。

見解毫芒之偏,失錯千里之遙,
迷途知返尋思,覺者領導歸途。
(上人手札)

沙然梵志往生前,囑託著舍利弗,帶著其他弟子們繼續尋找生命的實相。智慧的舍利弗,在娑婆人間,一眼看見了馬勝比丘身上的光,循著光找到了佛陀,他的師父。

想來,我們也有相同的智慧之眼與宿世因緣,尋尋覓覓,我們也來到了佛陀的身邊。只是,對於佛陀與師長的提醒,我們是否真正聽入了心?

今聞佛音聲,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祝福我們
在日日聞法之中,也能如舍利弗一般,
拔去邪見,智慧光現,
心如佛思,能益眾生。

走在最前,做到最後
九二一地震之後,有委員問我:「地震這麼大,災難這麼嚴重,我們要做到什麼程度?要做多久?」我告訴他:「跟以前一樣,我們要走在最前面,陪到最後;慈濟要及時去幫助,及時去救濟。」受災的人什麼都沒有,除了提供他們飲食之外,還要趕快給他們應急金,讓他們隨時可以去買需要的物品。這次災區沒有發生傳染病,真的很感恩。
當時花蓮慈濟醫院的院長告訴我:「師父,我們要組團趕到災區。」一行人四十幾位搭飛機到中部,加上全臺人醫會也到那裡,這就是一種照顧、預防與治療。此外,我們希望能讓災民很快有個安身的地方,所以就蓋簡易屋。
有一位慈誠在屋頂上釘釘子受傷,醫師幫他稍作處理,他就一直說:「趕快!趕快!現在要分秒必爭。」醫生說:「師兄,你要休息。」他說:「休什麼息,一點小事而已,趕快蓋給人家住比較重要。」可見慈濟人付出無所求的大愛,無我無私的精神。
九二一雖然是讓人很心痛,難忘的一年,但也讓我們發現,臺灣愛的力量非常強盛。

在九二一地震後,慈濟志工二十四小時供應熱食,撫慰災民的心,也為救難人員補充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