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法脈專刊】【證嚴法師說故事】真實語功德

佛陀所說的法能讓人人相信,當然需要一段長時間的修行。佛典中就有則公案,有段時間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與大弟子們共同修行,一日外出,僧團隨著佛陀從市郊要走進城市時,有官兵押解一個死刑犯經過。這個犯人名叫「如願」,他看到莊嚴的佛陀和一群比丘遠遠地走來,就掙扎叫喊:「佛陀啊!請您救救我!」
這些官兵看到佛陀走近時,恭敬地向佛作禮。這個犯人懇求佛陀救他,佛陀便問:「你犯什麼罪?」他說:「我過去很愚癡,無惡不作,造了很多罪業。眾人對我都非常仇視,因此到官府告我,官府將我的案件轉呈國王。國王見我一生為非作歹,很生氣,於是判我死刑。佛陀啊!請您救救我,我若可以免除死刑,願意隨您出家修行。」
佛陀聽了之後,覺得他雖然罪業深重,不過能與他相遇,表示彼此有緣,就默然以對。當這個犯人被押走時,還是不斷地懇求佛陀:「請您一定要救我。」佛陀慈悲,就對阿難說:「你趕快去向國王求情,請國王赦免如願,讓他有機會修行。」國王是佛陀的弟子,聽到阿難所述,二話不說,馬上特赦這個人。
如願獲得重生,很快就到僧團,請求佛陀讓他出家。他出家後很認真、精進,短時間內就證得阿羅漢果,解脫所有煩惱,身心清淨。有人向佛陀說:「不可思議,一個這麼壞的人看到您,就能發願追隨,得到重生。上自國王,下至最惡劣的人,都能信受您的教法,修行得解脫,這是什麼因緣?」佛陀就說:「當然有因緣。」
過去有尊佛出世時,一位仙人看到那尊佛身上光輝莊嚴,生起歡喜心,於是虔誠祈求佛能圓滿他的願──希望來世所說的法,人人都能恭敬信受。那尊佛歡喜應允:「你的根機利頓,因緣即將成熟,若好好修行,未來成佛時名號為『釋迦牟尼佛』。」那尊佛圓仙人的願,同時授記他未來成佛。
佛陀說完之後,再對弟子說:「那位仙人就是現在的我,我只是祈求口說真實語,能夠取得人人的信受。」
修行要讓人信受,必須時時說真實語。若能修口業,自然生生世世說的話,大家都會相信。我們學佛一定要信受奉行,相信正法是獨一無二、真如實相的妙法,並且身體力行。
摘錄自《靜思法髓妙蓮華 序品第一【壹】》第二章經序六成就

【靜思法語】善法永住菩薩道

佛法在人間,傳法,也需要由人來傳,才能讓佛法永住人間。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發願呢?就算發了願,真能生生世世嗎?
娑婆世界需要菩薩,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就是教菩薩法,期待人人能發心立願、投入娑婆。然而,凡夫心念短暫,發心容易,恆心難,想要真正地身體力行,更難,所以才說,聞法容易,行願難。
一直一直以來,我都稱呼大家為「菩薩」,就是期待人人將這個稱呼聽入耳裡、聽進八識田中,再貫穿到第九識,啟動了那一分清淨無染的佛性,以悲心為大地苦難眾生甘願付出。
甘,就是甜——雖然眾生剛強難調、雖然在人間付出很辛苦,但因為有一股無私的大愛,才能轉苦為甘,不怕辛苦、無所畏懼。

學佛如佛,火宅眾生的大哉教育

菩薩心,就是父母心,也就是佛陀的心。
我們既要學佛,就要學佛如佛,學習佛陀的智慧、慈悲,學習佛陀的典範:如何面對群眾?如何看見眾生的苦?如何啟發悲憫心?如何走入人群?……
除了「學」,更要「覺」——「覺」的下面有一個「見」,就是明心見性。不覺悟,就不知悲之情;覺悟人,看見眾生可憐,心靈就會油然生起菩薩的悲心。
就如,為了適應這個時代、這個時刻,我常談「大哉教育」,就是「非素不可」。素,就是吃要乾淨,蔬食菜根香,大地的五穀雜糧、蔬食水果,這些都是很甜、很香、很美的,各式各樣,選擇性很多,為什麼人們偏偏要去吃飼養在骯髒環境裡的動物呢?
這就叫作「顛倒妄想」,很顛倒,很無明,只是貪得嘴巴裡這幾秒鐘的滋味,所以反反覆覆,用自己不想吃的廚餘來餵養動物,養大後又血淋淋、殘酷地宰殺牠們,再將一塊塊的肉往嘴巴裡塞,大家用心去想,為什麼要這樣呢?
師父一直呼籲「非素不可」,當然我自己非素不可;各位菩薩們,你們有沒有非素不可呢?
凡夫,懵懵懂懂,「學」,就是用心學習。期待大家將?學?下面的「子」,轉換成「見」,不再如火宅裡那一群頑固的孩子般懵懂;睜開眼睛、看見道理,真正地「見」,那才是「覺」。

從「學」到「覺」,增一分智慧、長一分願力

菩薩們,期待全球菩薩都能聽「見」師父所說的話、真正地「覺」悟。
精而不雜,進而不退,就是「精進」。期待人人心要專,恆持精進、接近佛法,才有覺悟的時刻。
想要走出「火宅」,不能缺少「學」與「覺」,要用心學習,將佛法吸收入心坎裡;人人增長一分智慧、增加一分願力,才是真正的覺悟,也是我最期待的事。
千言萬語,還是要說感恩,虔誠地為全球慈濟人祝福,但願人人平安,也期待大家多發心、多立願,身體力行。有走,才有進步;能行,才能進步。請大家多用心。

漏盡成正覺

作者:靜一

舍利弗雖是僧團中智慧第一的修行者,非常了解佛陀所教導的種種提醒,但隨師幾十年來,依然受自己的習氣所苦,甚至因此阻礙了自己對佛法的理解,也不自知。

甚麼是習氣呢?

觀察前人的經驗,以及對自己言行的反省,我感覺所謂的習氣,就是起自心中非常微細的貪瞋癡慢疑,而發展出來的種種太過與不及。

嚴謹自律雖好,太過則成偏執。
寬以待人雖好,太過則成鄉愿。
仗義直言雖好,粗心則成魯莽。
善意提醒雖好,懷私則成兩舌。

所有身口意的出發點,若有一點小小的染污,因地不清淨,延伸到後來的果,自然就偏差得多了。

所以,上人總提醒我們,要修行,就要入人群好好磨練。雖然有時也會有點疑惑,我們為什麼老是在互相折磨(咦?)。但是,是透過種種的人我互動,您一定也和我一樣,有時感傷著人們的心,原來是如此被習氣牽制所苦;有時又欣喜著人們的善,總在危難時,潮湧而出。

加加減減,或善或惡,但我們始終相信,人性本善,只是還有一些…點點點而已。

所以,
我們也想像佛陀一樣,永不放棄。
我們也想學佛陀一樣,轉煩惱為菩提。

第一件事,先問自己,
是否已經準備好一顆宏願寬闊的心。

入人群,心,一定要寬大。
儘管眾生根機千差萬別,
因為佛陀廣大的愛與慈悲,
所以總能應機而教,總能啟發慈悲。

就像精舍菜園裡的臭頭香,如習氣四處蔓延,毀壞作物。若善用,則轉身一變,成為可治病的小藥草。

從聞佛法數十年,幾度思量曾猜疑,
今時知己盡無漏,未來唯願成正覺。
(上人手札)

祝福我們
在苦難中長養慈悲,
在變數中考驗智慧,
在複雜中欣賞優點,
在人我中相互感恩。

宗教──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仰一定要正信,信仰不正,就容易偏差;一切覺悟的正道都是從「信」出發,尤其是從正信開始。有人說「我信基督教,我信天主教,我信伊斯蘭教」,這都不要緊,重要的是要有宗教觀,「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
每一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宗旨,不論有沒有信教,宗教觀不可沒有。若無人生的宗旨,就像水上浮萍一樣無根,迷迷茫茫,不曉得何去何從。有人生的宗旨後,要時時求教,做人要謙虛、縮小自己,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個人都要從生活的教育學習。
宗教者在人間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和平的教育,人與人之間要和平,家人與家人之間也要和平,如果大家沒有和諧的心,平心靜氣,就無法和樂。不論是什麼宗教,都是真誠的愛,若這個宗教失真,就不美了;失了真就沒有美善了。如果能用很超然的角度看宗教,只要是真而善,那就是很美的宗教。

美國雪松林市九一一祈福晚會,慈濟志工與各宗教代表攜手祝福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