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毅基隆報導】海邊岩石的小痕跡,有大意義,國立海科館館區猶如天然化石教室。春天走遊,海科館在天氣晴朗時,除在戶外館區看山看海的同時,不妨也可細細觀察周邊的石頭,運氣好的話,也許可以與數萬年的化石相遇,從化石的痕跡,探索百萬年前生物的遺跡。
國立海科館在台灣最北端的基隆八斗子地區,除館區內嶄新豐富的海洋科學與科技展示外,周遭是北台灣著名的風景勝地,美麗的八斗子望幽谷海蝕平台地形,連結金山野柳等北海岸景點。近期就有民眾在海科館館區撿拾一塊「痕跡化石」,送到海科館找專家了解,海科館針對石頭上面依稀可見的小洞穴、爪痕、或隱隱約約的凹陷與小孔,研判是百萬、甚至千萬年前生物存在的痕跡。牠們因在鬆軟的泥地上爬行、挖掘、鑽探而製造出一些小痕跡,經過了千萬年之後被凝固而形成「痕跡化石」。
「痕跡化石」又稱「生痕化石」,這些化石見證百萬年之前這隻動物的存在,雖然這個痕跡的主人以及牠的軀體已經消失殆盡。也可能因多樣的生物痕跡常無法判斷是由哪一類動物所造成的,然「痕跡化石」的形成仍是科學界有趣的探究議題,並因此可看「痕跡化石」和生物的行為是緊密相連。
海科館研究典藏組主任施彤煒說明,跟臺灣大部分的礁岩海邊一樣,海科館周圍涵蓋至潮境公園邊的岩石平台上常有「痕跡化石」的蹤跡。而沈積頁岩中較容易發現化石,此因顆粒極細且不易透水,生物遺骸容易保存而形成化石。
海科館周圍岩層屬於台灣北海岸著名的大寮層,這些距今二千萬的地層裡,曾經生活著豐富的海洋生物,而這些洞穴、爪痕、足跡,正下這些生物造成。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海岸區域擁有豐富的化石題材,但海岸與礁岩區具有危險性,不管是溼滑的地面、強勁的海風與海浪,都具有潛在的危險。對地質地貌感興趣的民眾,絕對不要擅自於海岸邊或礁石區採集,以免發生危險。
海科館館長陳素芬表示,民眾到海科館參觀與走遊,不論館內的展館與戶外旳館區,都具有豐富與多元的資源和探索的學習,在遊賞與靜足的同時,都能發現意外的驚喜,對民眾海洋的補獲或陸上的撿拾,海科館的研究人員非常樂意協助解答民眾解疑,從化石中探索與了解問題,是博物館海洋地質與地球科科學相關的教育活動。
海科館預計今年四月,將有「億萬年的見證~海科館化石微特展」,屆時民眾對化石的了解,可以有更多可以參觀與認識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