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刊】莆田元宵節 十里不同風 一村一習俗

在這裡,元宵節不只是一天;在這裡,元宵節不只是賞花燈、吃湯圓,

在這裡,元宵可以熱熱鬧鬧地從正月初三過到正月廿九才結束,

在這裡,節到元宵興倍生,普天人共樂昇平;有樓紫陌繁華盛,燈火輝煌不夜城。

在這裡,歌舞聲中燈滿樓;欲住欲行歸去晚,春宵都是醉人遊。

 

【記者蔡叔涓莆田報導】這裡,就是福建莆田的元宵節,號稱「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

據悉,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鬧元宵的習俗,正月初三延續至二月初二龍抬頭,以時間來說堪稱是最長「過年」,也是民俗活動種類多、最熱鬧和參與人數眾多的元宵佳節。

莆田元宵節村村民俗不同。

從古至今,莆田人借由元宵節各鄉鎮村裡的鬧民俗活動,結親訪友,結伴走親,讓以往農業社會交通不便的民眾有機會交流往來,莆仙元宵文化因此融入生活中,也讓人們世世代代傳承和記住文化的鄉愁。

莆田元宵節民俗活動,根據規格大小,它可分為「元宵」和「總元宵」,前者即各境居民抬出神祇繞境出遊,等各自忙活完畢,再聯合起來「大鬧」一次,就是「總元宵」。

打鐵花之前(燒鐵水)高溫、烈火,赤焰不斷串升。(蔡叔涓攝)

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展示出莆仙文化的深厚與多樣,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民俗文化,期間伴隨有菩薩巡遊、車鼓隊、跳儺火、僮身舞、跳棕轎、皂隸舞,和打砂花、爬刀梯、打鐵球、大遊燈、點燭山、蔗塔、紅桔塔、「紅盤」出遊、「跑廿六」等民俗活動。

莆田人鬧元宵主要以菩薩巡遊為主:古時候,這裡的每個村都建有一個社,供奉的「社公」被稱為「尊主明王」;而每個行政村下轄的自然村則叫做「境」,各境亦有著各自的「守護神」。

莆田元宵節時傳統的皂隸舞。

據說,自明永樂年倭寇進犯平海,到名將戚繼光大破倭寇於仙遊城下,莆田100多年屢遭倭患;所以,莆田地區如此長、如此豐富的元宵形式,還有一說是與長期抗倭有關。

這個村有最無畏勇猛的「跳火堆」,是鼓勵大家更勇敢一些;而那個村「菩薩爬高梯」,則是先前抗倭望風的遺留,這些都展示了莆田人民不畏強匪、抗禦外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莆田元宵節時間長又熱鬧。

莆田元宵「跳火」是莆田本地很多地方的一種傳統習俗,但同為「跳火」卻形式不一,有的地方是跳枯草堆,有的地方是繞火跑,有的是踩木塊等,這也讓很多外地來的攝影家驚訝不已。

記者這一次親自前往莆田新度鎮錦墩村,採訪當地有名的元宵民俗活動:「砂花迎神」,「花」、「發」諧音,「打花打花,越打越發」之意。

莆田元宵民俗活動「砂花迎神」。

這是利用一種獨特絕活,將高溫燒至1300度的鐵水,以「打鐵花」的技藝,將鐵水傾入竹片,甩腰掄臂用木槌擊打,撒向村中路旁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高達1300℃的鐵水潑向大樹,一時間,火光四濺,迸發絢麗光芒,熾烈絢麗的「鐵花」在夜色中璀璨綻放,呈現出「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瑰麗場景,令觀場數百名觀眾驚嘆不已,大感震撼,連呼看得過癮。

表演打鐵花當日,下午之時就有許多慕名而來的人群,搶先早早來「卡位」。

莆田元宵節值得前往一看。

夜幕漸低垂,當地人煮了著名的福建美食「莆田滷麵」兩大鍋,鄉親鄰里就地而食,也招呼外地的客人一起吃,當地人的熱情好客,表露無遺。

預定的良辰到來,先是由當地村民自組的車鼓隊,熱情洋溢的表演,鐘鼓齊鳴,儀式熱鬧,完全不輸總統府前的儀隊表演喔。

莆田元宵節的特色紅桔塔。

重頭戲「砂花迎神」也在一旁紅紅火火的準備中,打鐵花匠人登場,起火開爐,把生鐵、廢鐵敲碎後投入2米多高的火爐中融化為鐵水,高溫、烈火,赤焰不斷串升,現場圍觀人潮不斷增加,氣氛也一波又一波的推漲……。

在眾人引頸期盼下,吉時到,打鐵花匠人一手拿著高達1300多度的鐵水, 另一手很有技巧的敲擊灑向高空,潑向大樹……,瞬間火樹銀花交錯,在夜空中璀璨綻放迸發絢麗光芒;在一片流光溢彩中人們祈求年年有餘,歲歲平安。

莆田元宵節特製的超大紅團。

據記載「打鐵花」這項民俗文化技藝,歷史悠久,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掌握了冶鐵技術後就已出現了,據說最早的「打鐵花」表演源於古代工匠們的祭祀活動,後來人們取「打花大發」之意,逢年過節「打鐵花」,祈盼生活能紅紅火火,各項事業興旺發達,如今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莆田元宵節車鼓隊表演。(蔡叔涓攝)
湄洲島傳統的皂隸舞表演。(蔡叔涓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