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法脈專刊】【證嚴法師說故事】發心修補塔廟經像

佛已經不在人間,但是他的金身舍利還保存在佛塔裡。年久月深,所印的經與佛像,已經毀壞了、破落了;或是塔毀了,寺院舊了,這時候若能發心修補、整理,功德就很大。現在很多人說:「我要建廟、建寺。」若一個地方已經有寺院,就不一定要再造新的,可以將舊的寺院重新修整;佛像若已有了,不用再重新雕塑,將舊的佛像,再鑲一鑲,重安金箔就可以了。
所謂「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禍」,因為造新的要很多錢,修舊的比較省;寺院最重要是啟發人心、指引迷津。人生茫茫如大海,不知道要往哪裡去?寺院是一個教育場所;一個地方若有寺院,就能夠將人的本性歸向於佛。
若要修造、整理舊的寺院,必定要如法,哪裡壞了,哪裡牆壁掉落,趕緊請人修補,這樣不用花費很多錢,但是與造新的功德一樣。若不如法,雖然用很多錢蓋一間新的寺院,對地方無所貢獻,又浪費金錢,也沒什麼福。
《百緣經》裡有一段公案,有位很富有的長者,生了一個兒子,形相端正,人見人歡喜,連天人都敬愛。小孩漸漸長大,他有一個善緣,就是能夠遇佛;當他遇到釋迦牟尼佛時,就隨佛出家了,很快得到阿羅漢果。
大家請示佛,想知道這位比丘過去生的因緣,佛說:「在莊嚴劫毘婆尸佛時,有一個人進入塔內,看到塔的牆壁壞了,就起歡喜心留下來,不惜辛苦,自己動手將塔破掉的地方修理好。」毘婆尸佛是莊嚴劫中的佛,是釋迦牟尼佛過去、過去的佛。
這個人每天都懷著很快樂、歡喜的心來做這件事情,修理好以後,心無所求,就離開這座塔。這樣的功德讓他得到九十一劫生在天上、人間的福報。這是他造福沒有計較大小,認為應該做,就以歡喜心來做。塔破了應該修理,不需要再多造,就是如法的布施。
不但塔廟壞掉要修補,佛經用紙印,每天看、每天翻,當然容易破損。經卷若斷掉,不可認為:「這本經破了,把它丟掉。」雖然紙已經破損,但佛法非常珍貴,一樣要起著慇重心,花一點工夫,好好把經典糊好、修補好。「經」是佛的法身,若能好好珍惜,如護佛的法身一樣。補經雖然是輕而易舉的事,但功德一樣大。佛像壞掉,趕緊修補,功德與修補塔寺同等。
【摘錄自 證嚴法師《地藏經講述四》第十章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1302頁】

【靜思法語】巴路大愛留青史

看到印尼「巴路大愛村」已經啟用了!二○一八年九月,一波的大地震過後又引發海嘯,災情之大、景象之悽慘,令人震撼!
災難過後,慈濟人去勘災,看到巴路滿目瘡痍,往生的人不少,於是及時就地採購,或者從遠地運送物資前往救濟。真正要描述過去那段緊急的狀況,以及慈濟人的及時投入,心裡就很佩服。

用心細膩 設想周全

很佩服那群菩薩,發揮「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大悲心,到那裡救災、救命,幫災民安身、安心、安生活,讓他們的心裡不再害怕、悲悽。除了膚慰、療傷災民的心靈,還要補充他們的力氣,這都要有很細膩的心,以及很豐富的愛。
他們不只是急難救助,或是膚慰過了就算了,還要繼續為他們設想,要如何安住身?將來要如何生活?要如何住?慈濟人很用心地找土地,又跟當地政府互動,表達出慈濟援建永久屋的意願。
政府後來撥出合法的土地,讓慈濟在那裡建屋。災民日後將可取得土地所有權證,加上慈濟給的房屋也有所有權,就可以讓過去窮困的人生,在經過這波災難後,擁有一棟棟的、一間間的房屋,甚至他們的下一代都可以無掛慮的生活。
慈濟也在村裡幫他們蓋學校,可說是應有盡有。整個村有上千戶,只要政府拿得出土地,我們再評估是否適合人住,而且要顧慮安全,離人群也不能太遠,方便他們就近做生意、做工,這些我們都要幫他們考慮周全。

盤點生命 人生真有價值

慈濟向來就是如此,印尼的慈濟人就地取材,呼籲當地人發心捐款,也呼籲國際間付出愛心。這一呼籲,就是幾十個國家的點滴付出,這就是價值,現在已經幫他們把房屋蓋起來了。
過去的災民,現在開始有代代可居住的房屋,且是屬於他們有財產權的房屋,我實在為他們感到歡喜,這就是慈濟的愛。真的很感恩慈濟人,為了蓋大愛村,不但自己出錢出力,還有力量去向政府申請那麼大的土地建屋,也可以去勸募人人付出愛心,讓災民們的代代子孫,都可以在那個地方生活下去。
說來,不可思議啊!再過了幾十年、幾百年,這個村莊的下一代,假如還記得歷史,他們還可以分享,那個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是某個團體來為他們蓋屋,這種記憶,都不可以忘記。
這一切的過程都是教育,也是人類的典範。這股無私的大愛,鋪蓋在地球上的,都是歷史;這一分情,要讓他們的子孫知道,國際間有這麼多的愛心人。我們要在他們心中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幫助過來的,才會有這一塊土地,有這樣的房屋而心存感恩。因為這個家,充滿了愛的價值,這樣的愛,不是用錢就可以買得到的。
轉一個念頭,無不都是愛,想想,感覺真的很有價值。相信印尼慈濟人也有聽師父說「生命盤點」,他們也會覺得,「對啊,我的生命也在其中,我也有出錢出力。」因為自己有參與那樣的工程,有用心,也有出到力,這就是生命盤點,是真有價值的人生!

「我」

作者:靜一

如果要您自我介紹。
您,會怎麼介紹自己呢?

我是….
我在….
我喜歡…
我不喜歡…
我希望….
我將來….

當您相信您是,
您就會往您認為的方向前進著。

當您不相信您是,
您也會往您認為的方向前進著。

說起來這個「我」,或者該說「自己所認知的我」,有時真是幫助了我們加強了信心,實現了理想;有時則是幫助了我們加強了「沒有信心的信心」, 「實現了不會實現的理想」。

成與不成,都是自己驅使,不管自覺或不自覺,這個認知的我,都是如此深深地影響我們的方向,可見如何定義這個「我」,真是很重要了。

而這個在人間善加發揮的「我」,
就是「有為法」。

若我不積極加以定義,不以任何語言文字去描述,不花心思去規劃設計,其實,我們所經歷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如同宇宙虛空,本有其法則,本來自存在,這樣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的如是,就是「無為法」。

上人提醒,在有為法與無為法之間,我們要用心體會啊。真空中,有妙有,諸妙有,歸真空,最踏實的獲得,不在終究歸於塵土的色身,而在您心中,八識田內,飽滿健壯的種子。

善用一個又一個暫時的假我,成就越來越融入天地眾生,?安靜喜悅的真我。若能這樣拉長時間去看自己,感覺心也漸漸靜寂,清澄了。

我是靜思弟子。
我是向釋迦牟尼佛學習的修行者。
我以娑婆世界為學習實做的修練場。
我遇到的每個生命都幫助我學習慈悲與智慧。
我會生生世世來人間學習,直到融入虛空。

那麼,您呢?

證嚴上人《四十二章經講述》

漢明帝為了證實一千年前所說的話,敕令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個人,到西域尋找佛法。出京城沒多遠,在印度和中國交界的地方,遇到兩位高僧大德──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他們是中天竺人。
蔡愔等請來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法師,奉命將巴利文的經典以及佛陀的聖教和佛像,從印度以白馬馱經入中國。永平十年,蔡愔將這兩位出家人請進中國洛陽,將他們供養在白馬寺裡,法師就在洛陽翻譯經論,譯出《四十二章經》。
現在稱佛教的道場為「寺」。過去的「寺」,就是現在的賓館,國家招待外國貴賓的賓館叫做「寺」。為什麼會叫白馬寺呢?因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法師,是漢明帝遣使到印度請回來的外賓,也是來傳承佛陀教法的上賓,所以請他們回洛陽的時候,就奉在寺院。
為了紀念經像和舍利初來中國時,是由白馬馱來的,所以將第一座佛教寺院稱為白馬寺。他們住在那裡,同時譯經、講經,從此,中國安奉佛、法的地方,就稱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