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良安鹿谷報導】荒廢多年的《鹿谷鄉坪仔頂水圳》復舊有望,經秀峰村辦公處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雲林管理處陳訴,該單位於元月27日前往會勘,結果將表示分段進行施設。
据村長曾文香表示:27日上午10時,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斗六分處及水里工作站等單位,抵秀峰村辦公室由村長帶領全程水圳會勘。
會勘人員說:在清水溪舊圳頭取水口,落差距離很深,如果復舊水圳取水口距離,必須順溪道而上延長在木馬寮橋上方處,使能引入坪仔頂水圳入口處,另舊有的坪仔頂水圳,被民眾佔用必須收回復舊,至於落差圳段,將設法大膠管通水,因復舊經費甚大,將分期分段施設進行。
秀峰村地理環境屬丘陵台地,早期因而有坪仔頂之稱,聚落人口較集中,分布於現今林區(東埔軜寮)、坪仔頂、下坪仔頂與窟底、苦瓜寮,秀峰社區居民純樸、多數務農為主,天然資源豐富,東側鄰鳳凰山系順流而下的清水溝溪,早期水源充沛,溪水清澈,魚蝦保育更聞名於國,木馬寮山區昔日砍伐林木,以人工拖行木馬把木材搬運到山下的景象社區居民記憶猶新,傳統竹編手藝,因此、找回失落的記憶、更是本村持續的工作目標、不久將來、將能風華再現。
村裡歷史沿革:台灣居民大都均於清朝乾隆年間、由福建、廣東兩省渡台者居多、先來者佔南北、西部平原、後來者進入山地開墾謀生、清水溝流域、即秀峰村、清水、瑞田村一帶之居民、係乾隆6年〈1741年〉前後由福建省漳州府南靖、彰浦、龍溪、海澄等渡海來台、當時交通均以步行、由鹿港、北港登陸、經由彰化、斗六進入竹山、後埔仔地區、始得由蜈蚣崙(桃扛倫)或沿濁水溪進入清水溝流域之山地開墾(當時之地名坪仔頂、東埔納寮、堀底、大丘園、番仔寮)種植蕃薯、陸稻等雜糧、麻竹、竹類之農作物、自給自足、生活樸實之聚落,而秀峰原名水沙連坪仔頂,源自鳳凰山麓之清水溝溪遶莊而過,清水溝溪水源充沛,且緊鄰濁水溪水路之便,清,乾隆三十年人煙已稠密拓墾頗具規模,採木伐竹結排放流非常暢旺,是年,台灣知府蔣允焄魚濁水溪莊立碑嚴禁大坪頂採製軍工,嘉慶二十四年大坪頂七莊已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