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張家口冬奧村(冬殘奧村)(下稱張家口冬奧村)預開村,迎來首批「居民」。來自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先遣團40餘名成員先後抵達入住。
張家口冬奧村位於張家口賽區核心區域,向南距古楊樹場館群10分鐘車程,北距雲頂滑雪公園12分鐘車程,佔地19.7公頃,總建築面積23.9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廣場區和運行區。
居住區由9個公寓樓組團和1個公共組團組成;廣場區面積約2.17萬平方米,由商業服務、贊助商服務、特許經營、中醫展示、文化活動等22個運營空間組成;運行區是賽時將為村內居民、訪客、媒體等人員提供進出村服務的場所,包括運動員班車站、代表團接待和訪客中心、媒體中心、安保中心等。
當天張家口冬奧村場館運行團隊按照工作流線和防疫要求,展開成員接駁、測溫消毒、安檢註冊啟動以及行李運送、公寓樓入住等全流程工作,有序引導、組織首批居民入住。
此外,位於冬奧村內的廣場區商業當天開門迎客。該商業區內有特許商店、便利店、運動員美髮沙龍、中國傳統技能技藝展示體驗區等22個運營空間。
餐飲保障方面,當天中午11時,運動員餐廳正式開餐。餐廳內部懸掛的紅燈籠、張貼的冬奧題材剪紙等中國風裝飾得到各代表團成員好評。
冬奧村內的綜合診所也開門運行。綜合診所共四層樓,正式開村後每天24小時運行,可提供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等多語種服務。
記者採訪瞭解到,張家口冬奧村將於1月27日正式開村,共運行53天,3月16日閉村。冬奧會期間,預計接待來自79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團的2020名運動員及隨隊官員。冬殘奧會期間,預計接待來自39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團的644名運動員及隨隊官員。(新華社)

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開始24小時運行
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從1月24日起將正式進入24小時運行。
北京冬奧組委媒體運行部部長徐濟成在23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主媒體中心是媒體之家,從24日起進入24小時運行,將為全世界的媒體記者帶來精準服務。
徐濟成說,在奧運會上,媒體的工作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通過辛勤勞動,把全世界連接在一起,讓大家共同參與奧運盛會;二是在傳播中,恪守奧林匹克願景、原則和格言,通過傳播奧運精神,給人們帶來理想與希望;三是讓大家團結在一起,激勵更多年輕人,在奧林匹克精神鼓舞下,共同建設一個美好世界。
「媒體運行就是要按照奧運會記者需求,為他們提供『最恰當的服務』。『過猶不及』,又不能『缺位』,『最恰當的服務』一定是『最專業的服務』。辦奧運會,媒體運行一定是國際化、標準化、專業化、資訊化的。相當於我們建好一個工廠,記者們都是『大師』,在工廠中,記者用自己的技藝來傳播奧運會。」徐濟成解讀道。
作為既參與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又正參與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雙奧人」,徐濟成說自己感受到了媒體在奧運會報導方面的三個新變化——新視野、新技術、新結果。
徐濟成認為,每一屆奧運會,媒體報導都會呈現新的角度、思想和視野。此外,新技術的發展也令人振奮,它能激勵更多年輕人從事媒體這一行,就像這次部分攝影記者採用的「媒體+」網路技術,實現了即拍即傳,在極短時間內就能讓照片傳播到全世界。最後,媒體呈現的報導結果也是煥然一新,它能讓更多人關注奧運會,讓奧運會得到更好的推廣。(新華社)

防疫型智能環保移動公廁助力北京冬奧會
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北京頒獎廣場、首鋼滑雪大跳臺、延慶賽區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附近,百餘臺防疫型智能環保移動公廁即將全部投入使用。
據介紹,該移動公廁採用全過程免接觸設計,配有中英雙語語音提示功能和無障礙設施,揮一下手就可以完成開關門、更換坐便墊、一鍵除臭、開關垃圾桶等操作,從洗手到烘乾也都有感應裝置。使用者離開後,公廁將自動沖水,內部的霧化消毒噴頭會對整個空間進行自動消殺,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防疫型智能環保移動公廁的研發方、深圳市微空間建築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國昆說,該產品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帶隊研發,應用全程免接觸式操作系統、自動消殺系統、負壓排風系統,以及對空氣、給水、排汙系統的智能消殺過濾技術,實現公廁的防疫功能。
此外,相較於傳統公廁,北京冬奧會各賽區投放使用的這款防疫型智能環保移動公廁更加節水、節能,可根據地域條件搭載光伏或風力發電設備,提供更多的清潔能源選擇,踐行「綠色辦奧」理念。
據瞭解,該產品配有急救按鍵和智能呼救系統,維護人員可以通過後臺程式查看移動公廁的設備運行情況,後臺管控系統能夠在公廁使用者發出求救信號後自動通知現場工作人員進行救護,為使用者提供有力安全保障。(新華社)

探秘冬奧志願者不斷豐富的「技能包」
教室裏,心肺復甦術模型人躺在地上,一名高個子男生蹲在側面認真講解。「如果在賽事服務時有人暈倒,首先要判斷呼吸體征,拍拍肩膀問:『先生,您怎麼了?』」他幽默地說,「如果是外國友人,可以靈活一點嘛:『Sir, are you ok?』」
圍坐在旁的十幾名同學會心一笑。在北京體育大學,這些正在接受校紅十字會培訓的學生們有一個激動人心的「群名」——2022年北京冬奧會志願者。
再過幾十天,近2萬名志願者將在冬奧會上廣泛服務於對外聯絡、媒體運行、賽事場館等多個領域。心肺復甦、傷口包紮等應急救護措施只是他們應掌握的技能之一。對他們來說,一個豐富的「技能包」必不可少!
「譯路暢通」,外語口語不可少
「Merci.(法語:謝謝。)」扮演外賓的女孩,在問詢得到答覆後滿意地說。在這間教室裏,正在進行賽事服務的外語口語考核。
「De rien. Au revoir!(法語:不客氣。再見!)」接受考核的鄒晨諾回答,微微鞠躬。法語專業大三的她,將作為對外聯絡志願者,陪同冬奧代表團,「從外賓下飛機開始,全程提供語言服務」。
作為世界矚目的大型國際賽事,北京冬奧會將迎來90多個國家(地區)奧會的約2900名運動員。
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鄒晨諾修讀了體育法語課,還在暑假給自己加碼,背下冬奧專案相關辭彙,「包括所有大項和小項」。她還關注到,法國、瑞士等國冰雪運動普及,有不少童話般的冰雪小鎮,便經常就此向留過學的姐姐請教。
其實,她的準備工作開始得還要更早。這名來自福建的女孩,從小對冰雪「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選擇來北京上學,就是「衝著冬奧」,想要一圓冰雪夢。
鄒晨諾希望,這次經歷可以助力她未來進入國際體育組織工作,「在體育世界為中國發聲」。
「行之有道」,體能技能兼而有之
和鄒晨諾不同,新聞專業的崔良浩來自遼寧,見慣了冰封雪飄。關注體育新聞的他,對冰雪專案也頗有瞭解。
在冬奧志願者招募中,他脫穎而出,成為一名體育專業志願者,可以進入賽事核心區,為運動員、教練員提供服務。
崔良浩將在短道速滑賽中負責防護墊檢查。「這是速度與激情的專案。」他介紹,如果運動員摔倒在防護墊上,志願者要及時將墊子複位。
「別看好像只是力氣活,這需要細心、敏銳的反應以及豐富的專業知識,要對場上局勢迅速作出判斷。」他說。
為此,他持續關注該專案,特別是近期的短道速滑世界盃。他瞭解到,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是中國國內關注度較高的兩大冰上專案,同時均需要大量專業志願者。
他的同學楊曦,就是花樣滑冰專案的一名補冰員志願者。楊曦介紹,這是唯一可以跟運動員一樣在冰面上滑行的志願者崗位,在單項比賽結束後要迅速尋找、修補運動員跳躍時在冰面留下的小坑,「就像冰面的美容師」。
10歲開始接觸花滑的楊曦,自己也是專業運動員,對跳躍的軌跡和路線很熟悉。「只要是在冬奧會賽場上,不管是比賽還是當志願者,都是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他說。
「聲入人心」,中國故事講得好
國際體育組織學院的研一學生於依鷺依然記得三年前的一件志願小事。
那是中芬冬季運動年期間,她陪同四名芬蘭運動員來到首鋼園區。「為什麼這裏有如此多工業設施?」隊員們感到好奇。她當時沒答上來,於是一回到家便立刻查資料。
再次見面時,於依鷺向隊員們詳細介紹,北京冬奧組委落戶首鋼園區,是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也符合節儉辦賽的理念。聽到這些,芬蘭隊員們頻頻點頭。這一幕,她始終難忘。
「作為志願者,我們可以向外國友人講述中國故事,讓他們瞭解今天的中國。」於依鷺說。此次冬奧會,她將作為媒體運行志願者,協助國內外媒體採訪報導。
來自體育商學院的郭君陶,學的是冰雪產業與冬奧專案管理方向。這一專業是專門為迎接北京冬奧會、更好實現「三億人上冰雪」的目標而設立,是中國冰雪故事的生動體現。
冬奧會期間,郭君陶將在運動員休息室服務,保障他們的討論或休息。此前,他已參與了冬奧測試賽的志願工作。「對於大型賽事的組織和運行,我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將這段經歷和專業學習融在了一起。
冬奧臨近,針對校內500餘名志願者,北京體育大學進行了多項「技能加訓」,包括國際形勢分析、心理健康、肌肉疲勞緩解等內容。
最近,崔良浩每天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坐到書桌前,在當天的日曆頁上寫下距離冬奧會開幕還有多少天。「隨著倒計時,我的緊迫感越來越強。」他說,「我希望能夠儘快掌握更多技能和知識。」(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