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法脈專刊】【證嚴法師說故事】一枝花供佛

「校量布施」就是比較、衡量善道眾生布施的輕重;同樣的布施,有的人得到一生的享福,有的人卻能得十生的福報,有的甚至能夠得百生、千生,甚至更大的福利。為什麼果報輕重差那麼多呢?要用什麼態度布施,才能夠得到大福呢?地藏菩薩表示不明白,所以請佛解釋。
過去有人得到一棵樹,樹上有一枝花很美,他很愛這枝花,就去採;剛好走到佛寺,就將最心愛的花,供養塔中的佛像。供養佛像以後,他又發心念佛回向。出來時,看到一位修行人,就問:「我有一枝花在塔中供佛,感覺到無量的歡喜,可以說連身體毛孔都能夠開啟,這個功德有多大呢?」修行人說:「一枝花供佛,這件事讓你歡喜到無量,我無法計量你的功德到底有多大?你去問問專門誦經的法師。」
這個人趕緊去問一位專門誦經的師父,這位師父說:「我沒有辦法衡量你的功德,你最好去問打坐的禪師。」打坐的禪師說:「好吧,我來為你計量功德有多大。」禪師坐著入定,告訴他:「你的功德很大,依這個功德,以後可以生在天上,是天人中的大福德,經八萬劫,福還未盡。」
他心中想:「供養一枝花,真的能夠得到八萬劫福不盡,這麼大的功德嗎?」他再去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說:「我不知道,也沒辦法知道。因為你一念歡喜心,即使恆河沙等一生補處(註一)的菩薩,都無法告訴你功德有多大?唯有佛,才有辦法知道你的功德多大!」
從這段經文來看,地藏菩薩說眾生造善的功德到底多大,他也不知道;可能真的不知道,因為他若完全都知道,就不用問了。可能假裝不知道,若不問,以後的眾生就不知道要用什麼態度布施。
我常常問:「你們有疑嗎?不知道的要趕緊提出來問,若有一個人問,會讓很多人知道。」地藏菩薩就是以不知道,來引出這一段法,使很多人都可以知道。
就像佛問文殊菩薩:「來忉利天宮的人有多少,你知道嗎?」文殊菩薩說:「不知道。」文殊菩薩怎麼可能不知道呢?其實是假裝不知道,要引出這部《地藏經》,讓佛有機會可說。地藏菩薩不知道眾生布施的福德有多大,才說「唯願世尊,為我說之」,因為布施功德,有大有小,很難衡量,所以請佛解釋。
【摘錄自 證嚴法師《地藏經講述四》第十章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1277頁】

【靜思法語】虔敬付出得安穩

很感恩馬來西亞的菩薩們,愛的教育的確難能可貴,更感動的是教育志業,那是人類的希望。我們很期待能為吉隆坡「士拉央慈濟難民學校」的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輔導他們有向善的心跟愛心,因為能啟發他們的愛心,他們才有機會造福。
「幸福」是個人的事,而「造福」是為大眾,因此大家要互相鼓勵,朝著愛的方向努力,就有助於創造祥和的人間。

戒慎齋戒 淨化人間

茹素,代表的是「完整的愛」,所以表達愛心的最好方式,就是能保護眾生命,也唯有完整的愛,才能讓天下平安、災難消弭、人間和平。期待全馬的菩薩們都能推素、勸素,因為只有素食才能真正扭轉業力、求得天下平安。
希望大家要多素少葷,甚至能長素最好,而且不是少數人做到就好,是要多數人都能做到。行為謹慎叫做「戒慎」,大多數人都能戒慎、齋戒,才能真正淨化人心;人與人彼此愛惜,才能息滅紛爭。
我們期待不只是人心要清淨無染著,環境、空氣也都要淨化,而愛護天地間的生機,就是最純真、誠意的淨化。說起來,要做到實在有一點困難,不過一切唯心造,有這一念清淨無染的善心和真誠的愛,就是有菩薩心,就是在行菩薩道。

盤點生命 跟上腳步

師父最近常說,要盤點自己的生命,想想自己這一生中,做了多少對人間有意義,或是利益人群的事情?自己盤點一下,感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就值得為自己的生命道一聲感恩。
師父也時常跟大家提起,要認真看待生命,也要認真看待時間,能把握多少時間,就是對自己的生命有多認真。因此檢視我們的生命,對於人世間有沒有奉獻,就是在盤點自己。
師父一向很讚歎馬來西亞的菩薩們,因為大家都用心聽師父說話,師父教的,大家都可以做得到。比如師父說要幫助別人,大家聽了就合和互協,很快速地去做。
師父希望大家提起「佛心」,那是人人的本性;師父還要來帶動「師志」,師父能做到的,大家當然也可以做到,因為你、我都是人。師父認定這條路、這個方向是可行的,我走在前頭給大家看,我很安穩地走,大家也跟著安穩地走,生命就能安穩、快樂,就是「安穩樂處」。
我們的生命有多長?不知道,因為它是無常,所以我們就要把握時間。總是因緣會合,你們認識了師父,師父幾十年來是這樣做,大家認為可以跟,就要步步踏實跟。我在這裡看到大家聽了法,腳步跟方向都跟得上,心裡很感動。
大家用愛的教育,這些難民孩子也發心立願要認真學習,他們經歷過人間的苦難,應該會更珍惜生命的方向。大家身體力行在利益人間,讓師父很佩服,也很感恩,期待大家共同一心,持續行在菩薩道上。
推素是最好的事,不但能保護生命,也是表達出心靈的善良。此外,師父也期待大家都能把握因緣,步步踏實勤精進,多鼓勵人說好話、做好事。
修福不能等,智慧也要增長,祝福大家福慧雙修。

追求智慧與真正的快樂
作者:靜一

說起大乘佛法,人們可能會覺得理想高遠,因為自己並沒有立下什麼救世救人的雄心壯志,所以會覺得…應該跟我沒什麼關係吧?

但是,快樂與智慧,應該是每個人都想要追求的,大家卻不知道,佛法,就是在研究如何追求快樂與智慧。尤其是
如何消滅不快樂(苦)的原因?
如何時時做出正確的決定(智慧)?

想要快樂,就要有滿足感,可是,顯然欲望是永遠無法被填平的,那麼想要時時在快樂中,又不受慾望蠱惑,到底該怎麼做?

想要時時做出正確的決定,那麼,對於人、事、物,就要有深入地觀察與了解。想要更全貌地認識人間事,到底該怎麼學習?怎麼磨練?才能通盤了解,智商倍增呢?

幸好,以上問題,佛陀與諸菩薩們,嘔心瀝血地力行研究了,也生生世世來回人間實作測試了,甚至留下無數故事分享。

佛陀的智慧,主要是因為他認清了世界的真相:
1.眾生是相互依存的(否認單一性);
2.沒有什麼事物是永恆的(否認不變性);
3.事物存在有其因緣果報,不是人可以自作主張掌控的(否認主宰性)。

想要時時做出「智慧的決定」,就應該把這些因素好好地考慮進去。

例如:是否要過茹素、環保的生活呢?

1.眾生是相互依存的。
現代人用得越多,後代人擁有越少。下一代的孩子們,註定要活在一個更熱、更髒、更窘迫的地球。這樣,您(尤其是有孩子的您),確定還要繼續恣意享受嗎?

2.沒有事物是永恆的。
地球資源耗竭,升溫二度C的地球浩劫,當無常一來,恐怕什麼也留不住。那麼,比起眼前的手搖杯、超涼冷氣,到底什麼才是值得花時間心力追求的?

3.事物有其因緣果報,不是你可以單方面掌控的。
人類無法控制山崩水淹、地球反撲,也無法抵抗病菌糾纏、寄生食人。由此可知,人無法勝天,更無法隨意囚禁、殺害其他生命而不用付代價。

所以,佛法,不是高遠的聖人理想,而是務實的智慧選擇。回到研究佛法的初
衷,不是為了崇拜教條,而是渴望增長智慧;不是為了標榜苦行,而是為了永續快樂。感謝佛法的「人性化」,既能自利,也能利人,既能愛護後代,更能利益群生。

信心、毅力、勇氣

慈濟是大家的,是為社會人群謀福利的一份工作。昨晚從臺北來的委員們,從蘇花公路三步一拜地進來,天正下著雨,但他們不顧天雨濕滑,心中唯有虔誠與勇猛;雖然汗水與雨水濕透了全身,衣服也弄髒了,但內心卻是一片清淨與清涼,這就是修學佛法的精進心。
這條路上常常可見朝山的人,有時是團體,有時是二、三人,甚至也有個人,不論下雨或豔陽天,他們總是在慈濟道上勇猛前進。每次他們朝山進來,我總會提醒:「修行必須恆持朝山時的這分心境,時時刻刻、年年月月,都要抱著這分毅力與勇猛心。能如此,當下就是行在菩薩道上,直向佛陀教化的目標前進,則事業無一不通,佛法無一不精。總而言之,信心、毅力、勇氣要時刻存在心中,表現於日常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