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舉行紀念施琅誕辰四百週年座談會

【記者蔡叔涓廈門報導】今年適逢清朝海軍將領施琅誕辰四百週年,廈門舉辦紀念施琅將軍誕辰四百週年座談會邀請兩岸研究歷史與兩岸關係學者專家齊聚舉行座談會,研討施琅與台灣和現階段大陸對台政策解讀,及台青與兩岸關係等探討。

這場座談會由會由廈門市施琅研究會主辦,福建省台辦副主任王志輝、廈門市台辦相關人員與廈門市社科聯等出席,施琅在台灣的十八世裔孫、台灣上市櫃公司協會副理事長施明豪及有關學者在台灣視頻連線參與。

座談會首先由廈門施琅研究會會長施曉鋒致辭,然後專家學者就歷史研究及施琅對台貢獻發言,廈門教授連心豪在座談會中指出,也許台灣方面對施琅的事蹟瞭解的比較少,但是,施琅將軍不只是打敗鄭氏幫清廷收回台灣,施琅父子對台灣的奠定基礎和管治、經濟都相當的貢獻。

連心豪指出清康熙時,清廷包括康熙帝是傾向於放棄台灣,就賣給荷蘭人吧!

因為清廷認為「台灣僅彈丸地,得知無所加,不得無所損」,且「台灣隔在大洋之外,升息接不通。小有是不相就,使人冒不測之險,為其地之官,亦殊不情。」

是施琅排除眾議主張,上書清廷日:「台灣棄取,所關重大」,施琅雖然不敢在康熙帝前明確主張台灣去或留,但是他實際上是主張固守防衛台灣的,因為台灣若棄之,不僅僅只丟棄台灣,還將危及東南各省和沿海防衛。

座談會中,在北京視訊提出研討報告的中國歷史研究所教授李理,指出今年是施琅將軍誕辰的四百週年。而這個特別特殊的年份,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也是中美關係惡化、兩岸關係至暗之時。

在這個特殊特別的時期,召開紀念施琅將軍誕辰四百週年紀念大會,具有深刻的歷史及現實意義,因為「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她文中提到在明鄭時期,除鄭經等極少數當權者因個人對權力的眷戀而提出「以朝鮮例」,就是希望向當時的附庸朝顯一樣進貢的關係。

關之現在兩岸關係,雖然屬於分離狀況,但是又和明鄭時期和清廷的情況大不同。她表示,現在台灣島裡面的政治生態,則因長期的分離而有所變化,甚至80%以上人都主張維持現狀,本質上就是希望無限期地保持台灣目前的模糊地位。

現在,離施琅將軍收復台灣已經過去三百多年了,但兩岸又出現了與「鄭氏」時期十分相像狀況,即是目前的台灣當局已經完全不顧歷史及現實,進行全方位的「去中國化」,在台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所以,我們要重新評價施琅統一台灣的重要性,有必要對施琅將軍統一台灣的模式進行研究,以增強推進兩岸統一大業的信念。

廈門舉行紀念施琅將軍誕辰四百週年座談會。(蔡叔涓攝)

【學者觀點】交流不中斷 更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廈門大學台研所教授 孫雲

大陸共產黨地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第三個具有重大意義,《決議》中首次提到「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從決議的涉台論述可以看楚,儘管近年來台海形勢複雜嚴峻,但大陸始終保持戰略定力與戰略自信,排除一切挑戰和干擾。

對於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孫雲教授還是樂觀的,他認為基本上的大方針就是朝向和平統一,他相信只要兩岸多交流,兩岸民眾多增進相互了解,同中存異,讓台灣民衆能更開放、真實地看待大陸這幾年改革開放的發展,也讓大陸人多到台灣交流,交流不中斷,才能更和諧的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廈大台研所教授孫雲樂觀看待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蔡叔涓攝)

對於台灣方面有指出大陸網民武統聲浪升高,是不是對台灣用武的威嚇,也大幅提高?孫雲表示,台灣是多元社會,各種論調及觀點都有,也要以多元的心態看待大陸網民的各種聲音,這些人主要是擔心蔡英文對兩岸的台獨政策。

他的研討文中提到,大陸堅信,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大陸將不斷增強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力、吸引力,不斷增強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牽引力、主導權,不斷加速推進統一進程。

大陸堅持對台大政方針,堅定「以我為主」,主導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主動作為,積極創造有利於實現和平統一的時空環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堅定為台海謀和平、為同胞謀福祉、為民族謀復興。

台青啟達青創基地總監范姜鋒和馬祖前立委曹原彰出席座談會關心兩岸發展。(蔡叔涓攝)

清初期要將領 施琅領軍收復台灣

施琅(1621年—1696年),福建省泉州府晉江龍湖人,祖籍河南固始,本名施郎,降清後改名「施琅」;明末清初軍事家,武術家,明鄭降清將領,封一等靖海侯。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康熙時領軍收復台灣。

施琅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1646年(順治三年)隨鄭芝龍降清。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

鄭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借故殺曾德而得罪了鄭成功,鄭成功誅殺了施琅父親與兄弟。由於親人被鄭成功殺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施琅投降清朝後,被任命為清軍福建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

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採納了李光地的意見,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積極進行攻討台灣的部署準備。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決定攻台,命施琅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進取澎湖、台灣。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台灣水師獲得大勝。上疏籲請清廷在台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台灣、守衛台灣。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賜諡襄莊,贈太子少傅銜。施琅死後其長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次子施世驃統領清兵到台灣平定朱一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