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法脈專刊】【證嚴法師說故事】虔誠造像功德

過去在湖南,有一件真人實事,一位羅遠姚居士,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信仰地藏菩薩,常常讀誦《地藏經》。他的母親得到一種風濕病症,有時好、有時痛。一直到六十九歲那一年大發作,痛得死去活來,腳沒辦法著地;他為了母親的病非常苦惱,有一天正在誦《地藏經》,剛好讀誦到這段經文。
「或取病人可愛之物,或衣服、寶貝、莊園、舍宅,對病人前,高聲唱言:我某甲等,為是病人,對經像前,捨諸等物,或供養經像,或造佛菩薩形像,或造塔寺,或然油燈,或施常住。」
他忽然間覺悟到:「母親長年以來,一直腳痛無法著地,病得這麼悽慘,應該是業報。」他趕緊告訴母親:「希望媽媽能將所愛的東西布施出來,這樣病可能會好。」母親聽了之後也認為:「這可能是業病,我的母親送給我一顆寶珠,非常明亮、有價值,為了紀念,一直放在身邊,捨不得離身,現在將這顆寶珠布施,來造地藏菩薩像。」
兒子把寶珠拿去賣,然後請師傅雕塑地藏菩薩的形像。雕塑師傅說,從他開始雕塑佛像,不曾有像雕這尊地藏菩薩像的歡喜,開始雕塑,就隨心應手。地藏菩薩像雕塑好,羅居士告訴母親:「地藏菩薩像非常地莊嚴,您要出來看。」母親聽了生起歡喜心,長年腳痛不曾著地的人,為了表示恭敬,趕緊下床換衣服,來禮拜地藏菩薩。兩腳不知不覺中好了,一直到七十五歲才往生,真是不可思議。
「如是三白病人,遣令聞知。假令諸識分散,至氣盡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已來,但高聲白,高聲讀經。是人命終之後,宿殃重罪,至于五無間罪,永得解脫,所受生處,常知宿命」,在病人的面前說三遍:「我將你所愛的東西捨施出去了,為你做了功德。」
讓這位病重的人聽得到,入他的耳朵,心就會知道。假使已經往生,氣已經盡了。一日、二日直至七日,每一天都大聲地對他說:「我已把你所愛的東西,為你布施做功德。」再為他高聲讀誦《地藏經》,讓亡者的心靈安心,不會惶恐。往生的人,過去雖然有罪業,或是要墮入五無間的罪,自然能得到解脫,不用受地獄的報應,所生的地方也可以常常感知宿命。
《地藏經》有這麼大的靈感,不但能消滅過去的病,還可以離開五無間罪,所以要虔誠讀誦。
【摘錄自《地藏經講述三》第六章 如來讚歎品第六】

【靜思法語】善解

雖說社會複雜的環境,使人清淨的本性受到污染,而有計較、爭鬥之顛倒現象。但,心是否會受到染著,重點還是在自己是否把持得住,而不隨境轉。
我們隨過去生造的業而出生不同的家庭,這都是過去結來的業緣,由不得我們選擇。在無可選擇的環境中,人常常就是受這外在環境污染。如有人生在貧苦的家庭中,因為有埋怨,心不平衡,所以就迷失了本性。這就是後天環境的誘引,使他的心靈起煩惱、顛倒。但也有人雖生在不好的環境中,人生很坎坷,但很自愛,能把持自己的心不受污染,甚至環境成為推動他向上的力量,而在日後有很好的成就。因此,我們當肯定人性本是清淨,關鍵就在我們是否有意志力,面對種種境界,仍能把握好自己原來的本性。
學佛要從人事中做起,在人與人間,若無訓練善解的功夫,做人就不會圓融。遇到不順的境界,善解的心要拿出來,從善解中會生感恩心,才能有寬大的心量去包容一切人事。
善知識有二種:一是逆增上緣,一是順境之增上緣。行走菩薩道,會有很多阻礙,或來自親人、環境等種種的障礙。遇到障礙時,就看我們以何觀念來善解。逆境現前,要感恩這是增加我們毅力、勇氣的好機會。我們有感恩心,對人對事就能包容。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必須要訓練到能心包太虛,不論面對何種人,都有「普天之下,無我不愛的人」的心量。若能如此,則處順、處逆,都能輕安、自在。
菩薩道天長地久,是一段非常遙遠的路程。我們既發菩薩心,就是要調伏眾生心。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所以我們要不斷上求下化,要先解脫自己的煩惱,不使自己陷入人事的煩惱中,才能引導眾生處於複雜的環境,能自我把持,回復清淨的本性。

以天下為家 以眾生為親

晨起,發現某個共修群組人去樓空。原來是因為闖進了一位不明人士,大貼色情圖片,眾人無奈,只好離開。

沒多想,我也跟著退群,腦袋清楚些,想跟那人說些什麼,但因已退群,那…就這樣吧。

有時,我們覺得自己活在人間,但再仔細看清楚…其實,這人間,有天人、有阿修羅、有畜生、有地獄、有餓鬼。若遇到人模人樣,但言行卻很不像人的,也不必過於驚奇。我懂您在什麼狀態裡,因為,我也待過地獄,也當過餓鬼,也曾是畜生。是否當過天人,不太確定。但肯定當過阿修羅,搞不好,那是我待過最久的履歷,只是剛得人身,實習中而已。

感謝佛、法、僧寶的陪伴與指引,若在過去,只顧自己,渺小的生命在人間闖蕩,除了顧溫飽、顧自己,注意力很難跳脫「我」這個小圈圈。

走出「我」的小世界,若沒有三寶的陪伴,赫然發現這個渺小的生命,在浩瀚的宇宙時空漂流,則會覺得很孤單、很無助,那種茫然,又會讓人很憂鬱、很自悲。

幸好,故事不是這樣演的。
流浪的我們,被邀請回了一個富麗堂皇的大家庭,大家一起工作,一起討論,一邊調整自己,一邊從眾學習。因為獲得了飽滿的愛,所以,當我們走在路上,看到彷彿過去流浪的自己,不會覺得他莫名其妙,只會有些感嘆、同情。

這種坦然認知了眾生都是我的親人的心情,讓我很珍惜,因為停止了疏離,這種廣闊的愛,看似柔弱,卻讓我們更勇敢,更有耐心去面對種種奇奇怪怪的劇情。

安住心所俱得明了,
遍修諸行皆無留礙,
默契妙理行與佛同,
誠意感通成如來種。
(上人手札)

記得大學畢業後幾年,我當上製作人,也被邀請回大學傳播科系,兼任講師,教學生寫作。有個剪著短髮的帥氣女學生,很吸引我的注意。因為,不管我出什麼功課,短篇、長篇、散文、戲劇…,她的題材總是繞著華西街的情色服務,主攻黃色情節。

第一次批改她的作業,實在傻眼。幸好,我是如此熱愛文字,只要學生肯寫,我就可以透過文字,走進她的心靈世界。

只要靜心閱讀,就可以馬上理解,不管在怎樣與自己不同的環境裡,人,就是人,不離七情六慾,也不離追求自我實現。或許是因為她從小的生活環境,就是在那樣的情節裡,想到自己為人師的責任,我也坦然在課堂上,透過她的作品,帶著年輕人們深入再深入,穿越生活表象,思索生命內在。

上人今天寫的手札,好美。
【安住心所 俱得明了】
豁然開朗,明白佛陀的苦心,我決定將心,安住在這條菩薩道上。

【遍修諸行 皆無留礙】
生命中所見所遇,都是陪伴我們成長的資糧,所以,漸漸沒有了阻礙的感受,而是一切都在幫助我們增上,應懷感恩。

【默契妙理 行與佛同】
越來越多時候,能感受到內心的寧靜,感受到心念與佛,心有靈犀。

【誠意感通 成如來種】
祈禱這樣的誠意感應,能越來越穩定於日常。也祈禱這樣的心情,能傳遞到更多人心中,發現我們原來是如此如此親近。

以天下為家 以眾生為親
雖六道不同 無礙於溝通
盼誠心相會 一切有因緣
願改往修來 與您結善緣

【晨鐘起薰法香】複習《靜思妙蓮華》第796集 安住心所行菩薩道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力量增加

常說我有三不求、三祈求。
第一,我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一個人光是身體健康,卻糊里糊塗在世間度日,人生空過實在是沒有用。我們在人群中,不要因一點點的人我是非煩惱,就看不清楚、被障礙、慧命被擊倒,要用敏睿的精神面對人與事。
第二,我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我們何德何能,能事事如意呢?每一個人過去生中,多多少少都會跟人結一些不好的緣。最重要的是不要去造惡因,要多種一些好因,不要跟人結惡緣;不要等到「果」現前了,才起煩惱。
修行就是要注意「因果」,如果碰到障礙,就要想這是很自然的事,要把心靜下來,毅力才能夠再度提升。要不然的話,把力量轉到計較、比較,力量就會消耗掉;若能沉得住氣,就是一股毅力的力量。意志力如果沒有很堅定,沉不住氣,就很容易退轉;心很浮,就會很容易被影響。
第三是不求減輕責任,做人如果是不負責任的人生,實在是最沒有用的。每一個人來到人間,總是要有使命感,要去負擔人生的責任。所以我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