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曲藝傳承 尋求「蝦油味」的時尚感

【本報綜合報導】「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描述了「福州傳統商業博物館」上下杭街區如此盛景的福州曲藝節目《秦樓月·上下杭》,在日前落幕的第四屆福建省曲藝丹桂獎少兒組比賽中拿下一等獎。
節目中,來自福州市台江區第四小學的小演員蘇可瀅,站在「三通橋」上,與外出討生活的「父親」告別,祈願「父親」一路順風順水,充滿「蝦油味」的唱腔稚嫩卻葆有深情。
「傳統評話和伬藝讓新生代來演唱,充滿時代氣息,就像傳統的湯底加入新食材,增妍增味,我理解這就是『返本開新』。」「80後」鄭怡是福州曲藝節目《秦樓月·上下杭》的指導教師。
鄭怡是福州本地人,師從福州評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如燕,學會了全本對口評話《奇女姻緣》《施三德》。她也鑽研伬唱15年,福州伬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強淑如是她師傅。
鄭怡自彈自唱,一人飾多角,表演風格充滿張力,鄉味厚重的「地瓜腔」將福州民間傳說裡的市井人物一個個立了起來。
她曾獲福建省曲藝表演一等獎、福建百花獎一等獎等,還新晉為福建省級伬唱非遺傳承人。她的伬藝節目《秦樓月·春回坊巷》曾獲全國曲藝非遺保護成果學術交流展演銀獎。
福州市評話研習所坐落在烏塔下,得益於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出台的惠民演出政策,傳承百年的戲檯至今吸引觀眾滿座,祗是銀髮族居多。
「十番伬,不熱鬧,沒有打擊樂,怎麼吸引年輕人?我們需要做點什麼,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曲藝。」鄭怡說。
最近10年來,鄭怡走進校園開設伬藝校本課程。最遠的,她去了福州市郊區的閩侯關口小學。在「老福州」聚居的台江區,她長期駐守台江區第三小學和台江區第四小學。
「郊區孩子生活在鄉下,接觸課外知識較少,興趣濃郁;受身邊爺爺奶奶的影響,對福州話有親近感。他們在樂器上反應比較羞澀,喜歡但又不是很自信。」鄭怡說,音樂美育不但為孩子帶來心靈滋養,也為傳承帶來希望,「他們卯足勁認真學,我相信十番伬會有新生機。」
對於城區裡的小學,鄭怡著重教福州方言,「起碼五個字要教一節課」,「得先讓他們的耳朵熟悉我的音頻,用福州話發音的音頻」。
在《秦樓月·上下杭》中,孩子們操弄古箏、二胡、琵琶、笛、笙等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以唱為主,間有說表,舞美設計融入福州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的風情,「孩子們演繹的十番伬充滿活力」。
鄭怡傳承福州曲藝大師陳潤春的唱腔,以表情豐富、表現力突出而著稱。她坦言,受舊時社會環境影響,老一代女藝人的表演風格內斂,重於唱腔變化。如今,她樂於在表演中體現女性意識的自覺。
在新創現代戲《回家》中,鄭怡分飾老母親和兒子方青兩角色。該劇講述了兒子趕考,母親流落尼姑庵,後母子衣錦還鄉的故事。
「這部劇裡女性意識的崛起,是非常具有先鋒性的。」鄭怡覺得最難演繹的是老母身上「含蓄中帶著一股擰勁」,「衣錦還鄉時她笑臉相待眾親戚,這是舊社會時期女性難有的大度和主見。」
福州曲藝扎根於民間。鄭怡告訴中新社記者,就讀藝校時期,她曾踩著單車到街頭巷尾的廟宇祠堂演出酬神戲,「老藝人笑說,菩薩養活了我們」。
如今,福州曲藝傳承有了賽事支撐,有了惠民演出政策補助,還有非遺傳承人制度護航。「我們可以在十番伬裡,盡情挖掘豐富本土題材,享受『蝦油味』的時尚感。」鄭怡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