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川台灣農業專家:堅守農業一線 建設好「第二故鄉」

【本報綜合報導】「做農業,要擺脫靠天吃飯的思維、善用科技,而且要用『玩』的心情做農業,這樣才會越走越快樂,不會感到辛苦。」近日,在位於四川省達州市的達州職業技術學院一間教室內,面對幾十張年輕面孔,該院兼職導師、台灣農業技術專家詹富翔侃侃而談,分享自己從事農業三十餘年的心得體會。
「不少學生畢業後可能返鄉做農業,讓他們帶著想法回到家鄉做貢獻,正是這門課的用意。」詹富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詹富翔是台灣苗慄人,2012年來到大陸前,曾在台灣農業領域工作了27年之久,長期從事酵素農業的研發與應用。近年來,四川持續深入推進惠台利民政策措施落地,2019年,詹富翔順利在達州市通川區落戶,成為「新達州人」。
詹富翔與達州「結緣」於2017年的四川農業博覽會,「當時瞭解到達州市通川區面臨農業種植土壤改良難題,我主動向當地政府介紹台灣酵素農業理念,後來以農業技術專家的身份受邀到通川區蒲家鎮,指導當地藍莓種植戶改良土壤。」詹富翔表示。
初到達州,在接連考察了幾處農業種植基地後,詹富翔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當地農業生產技術比較粗放,沒有把一產做實。」相比之下,台灣農業則要「精細」許多,這是因為台灣耕地面積有限,農民要在狹小的農田里實現效益最大化,不得不藉助農業科技。為此,早年間詹富翔還遠赴日本學習精緻農業,並把日本農業發展的「秘訣」帶回台灣。
2017年,詹富翔被達州某藍莓種植企業聘為技術總監。當時,該企業剛剛起步,種出的藍莓味道平平,缺乏市場競爭力。詹富翔把幾名股東召集起來,明確核心問題:如何種出優質藍莓、產生規模與效益,實現這一目標又要解決哪些技術難題;再描繪發展框架:依託技術做實一產,達到一定規模後逐漸發展二產和三產。後來,通過「酵素農法」改良土壤,該企業的藍莓產量較之前提高20%至30%,含糖量提高2至3度,廣受市場好評。
打響知名度後,詹富翔的「酵素農法」在當地傳播開來。達州市通川區連心精果林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一家成立於2013年的國家級合作社,創立前5年不見起色,「果樹長不高、生病找不到原因,病蟲害防治方法不恰當,損失非常大。」該合作社負責人吉志兵表示,在聽聞「酵素農法」後,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聯繫了詹富翔。實地考察後,詹富翔親自為該合作社制定了改良方案。「我們在土壤裡埋有機肥、酵素肥料,使用精細化管理,採用水肥一體化……一系列措施後,效果非常好,樹苗長勢喜人,果實的產量和個頭增加了三分之一,給企業帶來很大效益,近幾年在市場上供不應求。」說起前後變化,吉志兵十分感恩。
同時,為了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新型產業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新農人」,詹富翔還擔任達州市通川區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學校校長,幾年來面向當地農戶開展20餘場技能培訓,受益超3000人次,「農業不是一本萬利的行業,如果不具備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理念,就會走很多彎路,幫助他們在技術上精進、在理念上昇級,是我能帶給他們的最大價值。」詹富翔說。
來到四川的這幾年,詹富翔把大量時間花在農業一線,長期過著從家到種植基地、再到培訓學校「三點一線」的生活。今年「五一」前,詹富翔拿到了代表達州市通川區先進勞動者的「五一勞動獎章」,「農業是我最熱愛、最堅持的事業,和村民一道打贏脫貧攻堅硬仗,我還要繼續發揮特長投身鄉村振興,建設好『第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