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尋根! 雕塑家重現千年灌溉工程開鑿場景

5月1日,隨著霍童琵琶洞渠系恢復通水,世界灌溉遺產—黃鞠灌溉工程「復活」,千年前黃鞠在霍童石橋興修水利,發展農墾的歷史記憶,重新走進大眾的視野。而與此同時,85後青年雕塑家黃錦坤正在開啟著自己的尋根之旅,素手再現出這一千年灌溉工程的開鑿場景。


黃錦坤所在的周寧常源,是黃鞠後裔於南宋年間由霍童石橋遷入而形成的黃姓氏族血親村落。從小在祖輩的影響下,他一直對黃鞠的精神十分推崇。「我是黃鞠的後代,每年都會回到霍童石橋祭祖,對黃鞠水利文化有一定的瞭解,特別是在參觀了黃鞠灌溉工程的琵琶洞、龍腰渠等,看到岩壁上的開鑿痕跡時,對我觸動很大,在當時簡陋的環境下,古人的智慧真的讓人驚歎,所以我腦海中一直想還原當時的開鑿場景,希望以雕塑的形式,將黃鞠故事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黃錦坤說。


於是,今年初,黃錦坤通過查閱歷史資料,實地考察調研,走訪當地村民等方式,初步構思,並花費整整一個星期,經過多次反覆修改,完成了設計圖紙,並帶領團隊5人迅速趕工,開始泥塑人物製作。


5月8日,記者來到黃錦坤位於廈門的創作室看到,在3米多的工作台上,整齊擺放著30個泥塑人物,整個雕塑作品已出現「雛形」:男女老少齊聚,忙得熱火朝天,它們或背著竹筐運送,或正在生火煮飯,或忙著開鑿洞渠……每一個的形態動作、表情神態、穿著打扮都各不相同,栩栩如生。


據黃錦坤介紹,此次雕塑作品以黃鞠為主人公,所有人物的高度在35至40公分之間不等,需要經過泥塑、翻模、打磨、上色等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是在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同時,根據人物的神態、動作及所處的環境不同進行刻畫的,涵蓋工程開鑿過程中的所有場景,能充分體現出當時全村總動員修建灌溉工程的決心。「泥塑階段是最關鍵的一步,在這一階段雕塑就基本定型了,所以每一個泥塑人物需要兩天時間才能完成。目前,泥塑階段已經完成,我們正在為作品翻模作準備,預計本月底能完成整個雕塑作品。」黃錦坤說。
從文化中尋根,雕刻時代韶華,黃錦坤用指尖藝術,留存住了寶貴的歷史文脈,讓黃鞠灌溉工程這張水利「名片」打得更加響亮。「希望通過我的作品,讓『重諾重義、堅韌不屈』的黃鞠精神代代流傳,為宣傳黃鞠水利文化盡一份力。」黃錦坤說。